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社會

隱私與防疫如何兩全?德國探尋中間路線

文山 綜合報導
2020年4月1日

東亞國家利用民眾手機數據追蹤感染者以及密切接觸者,在當前的防疫工作中取得了不小的成效。然而,在極其重視隱私數據保護的德國,這份「作業」並不容易「抄」。德國疾控部門目前正在牽頭研發的一款手機APP,有望走出一條德國的「中間路線」。

https://p.dw.com/p/3aIy1
Singapur | Corona-Tracking-App
在匿名、自願的原則下利用手機數據協助防疫可行嗎?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C. Lai

(德國之聲中文網) 具有疾控中心地位的德國羅伯特‧科赫研究所(RKI),眼下正在和同樣位於柏林的海因裡希‧赫茲通信技術研究所(HHI)展開合作,共同牽頭開發一款手機應用程式。這款App並不會像韓國那樣記錄或上傳用戶的位置訊息,而是通過藍芽不斷探測附近同樣安裝了該App的手機。由於藍芽的有效通信距離通常只有十餘米,因此只要兩台手機之間建立起藍芽連接並保持一定時間,就可以粗略地判定手機持有者之間有了"密切接觸"。

一旦某位用戶被檢測出攜帶新冠病毒,他就能迅速將手機中存儲的過去幾天中"藍芽接觸者"名單上傳到RKI或HHI的伺服器,後者再向所有的"藍芽接觸者"推送相應的警報訊息。整個流程中,用戶的真實身份訊息不會被存儲、傳遞,只需要用假名註册帳號後即可使用這款App。HHI研究所所長維甘德(Thomas Wiegand)在接受德廣聯採訪時強調:"我們只測量距離和時間,不會去關注究竟是誰在哪裡和什麼人見了面。"

目前,已經有多家歐洲企業以及機構的130餘名專業人員參與到這款公益App開發項目之中,其中不僅僅包括IT專家,也有心理學家、流行病學家等。這項名為"泛歐隱私保護接觸追蹤"的項目(PEPP-PT)所需資金則來自於企業以及私人的捐款。開發團隊希望,不久之後能讓歐洲鄰國的疾控機構也採用這款應用程式,並且相互交換數據。

Pressekonferenz zum Thema Coronavirus
衞生部長施潘希望能夠獲得更詳細的手機基站登錄數據圖片來源: Reuters/F. Bensch

政界態度轉變

就是否利用手機數據協助防疫,德國早在幾周前就開始了爭論。3月上旬,通信營運商德國電信集團就宣佈,將向羅伯特‧科赫研究所提供匿名的手機基站登錄數據,從而讓後者掌握人群的總體移動趨勢。隨後,衞生部長施潘(Jens Spahn)表示,希望能夠獲得更詳細的手機基站登錄數據;衞生部在一份《防疫法》修訂草案中提出,要將此類訊息用於"追蹤確診患者的密切接觸者"。

但是,這一動議不僅僅遭到了反對黨的批評,聯邦政府內部也紛紛對衞生部發出了警告。司法部長朗布萊希特(Christine Lambrecht)就指出,在沒有徵得手機用戶同意的情況下,直接從營運商處獲取基站登錄訊息是對公民權利的"嚴重侵犯"。聯邦政府數據保護事務專員凱爾伯(Ulrich Kelber)也強調,法律禁止在沒有當事人同意的情況下調用敏感健康數據。

還有專家從技術角度指出,衞生部的建議相當不靠譜:一個通信基站的服務半徑至少數百米,同時登錄在同一基站下的手機用戶往往數以千計;為了如此粗糙的數據,卻要撼動公民的憲法權利,實在是得不償失。

而基於匿名數據、自願原則的方案,現在則漸漸得到了德國政界的青睞,甚至包括反對黨的支持。自民黨議員、內政事務發言人庫勒(Konstantin Kuhle)周二(3月31日)表示,德國應當在防控新冠疫情時,利用好新技術提供的機遇,"即使在不放棄我們的數據保護高標準的情況下,這也是可行的。

"長年關注數據保護議題的綠黨議員馮‧諾茨(Konstantin von Notz)與施皮茨(Malte Spitz)也呼籲"盡快啟用能夠拯救生命的App",同時他們也指出,"必須確保政府機關無法獲取這些數據,尤其不能讓安全機關獲得。"此前反對衞生部動議的司法部長與數據保護專員,現在也都贊成在匿名、自願的原則下利用手機數據協助防疫。

Blick auf das Smartphone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T. Engel

民眾是否想"自願"?

不過,基於自願原則的手機應用程式究竟能夠發揮多大作用,還是一個未知數。在德國,還有1/3的民眾沒有智慧型手機。而其餘的2/3民眾,也得要"自願"安裝這款App。更棘手的一點是:即便一名用戶收到了"接觸警報",他也不一定會立刻聯繫疾控部門要求病毒檢測、執行自我居家隔離。而疾控部門也僅僅掌握這名用戶的匿名帳號訊息,除了向其手機推送訊息,沒有任何主動聯繫該用戶的手段。中國等國家實施的"出入公共場所必須出示手機綠色健康碼"之強制性措施,在歐盟的法律框架下更是沒有可行性。

針對不使用智慧型手機的人群,APP開發者目前提出了一個方案:設計一款簡單的藍芽手環,讓老年人群自願佩戴。而針對"即便收到警告的用戶也可能不願意主動採取措施"的問題,開發者則試圖從提高精度、降低"假警報"概率方面動腦筋,比如,只有距離近於5米、中間沒有隔牆、時長超過5分鐘的"藍芽接觸者"才會被記錄下來,這樣就能讓接到警報的用戶更為重視風險。目前,開發團隊已經召集了數百人對這一功能展開測試,德國國防部也提供了50名士兵協助此項測試。

據《法蘭克福匯報》的消息,這款手機應用有望在4月19日之前投入使用。目前,德國各地的出行限制、社交禁令等措施大多暫時截至4月19日。德國總理府發言人塞伯特(Steffen Seibert)周一表示,如果在不久之後鬆動管制措施,對傳染鏈的數字化高效追蹤手段就將是下階段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