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速戰速決只是幻想而已

2003年3月21日

雖然大家都希望伊拉克戰爭是一場短暫的戰爭,但這一目標能否實現,看來很值得懷疑。如果戰爭曠日持久,特別是如果造成的傷亡過重,那麼這又將危及美國發動戰爭的長遠目標,那就是實現整個中東的民主化。以下是本台記者的評論。

https://p.dw.com/p/3Pns
英國皇家炮兵在科威特向伊拉克南部開炮圖片來源: AP

美國總統布希在對美國國民發表的簡短電視講話中讓大家做好精神準備,倒薩戰爭不會在幾天之內結束。布希的這一表態還算明智。他平息了一下由他自己挑起的狂熱。近來他傳達給美國人的訊息是:美國是上帝挑選出來對抗這個世界上所有凶神惡煞的國家。不過,使狂熱暫時平息下來的不只是布希的講話,更多的是頭一天的戰事。第一輪進攻並非華盛頓近來宣佈的所謂「斬首的一擊」,也沒有使伊拉克陷入驚慌失措的境地,而很可能是一個失誤。

當然,外界沒有理由幸災樂禍。假如美國一炮打響,首戰就使薩達姆畢命,那麼戰爭持續的時間很可能會短於備戰的時間。因為伊拉克政府一旦群龍無首,那麼就是薩達姆的共和國衛隊也不會再願意決一死戰了。他們會很快投降,結束這一場噩夢。

想用一顆導彈就將薩達姆及其黨羽一網打盡,這樣的天真令人聯想到克林頓領導的前美國政府也曾試圖在阿富汗用這類導彈搗毀本-拉登的老巢。結果,導彈擊中的是一個空空的帳篷營地,本-拉登安然無恙,美國尋找他如同大海撈針。

現在美國決心生擒或是擊斃薩達姆,其結果也許與本-拉登類似。找到薩達姆,估計導彈是不夠的。美國軍隊必須挺進巴格達;或是沿用伊拉克對待不受歡迎的統治者的老辦法:將他們推翻,隨之將其處死。

不過,這兩種方法都是談何容易。伊拉克的政變時有發生,但迄今都以失敗告終,政變發動者也無一生還。而地面部隊攻入巴格達,面臨的很可能是血腥的巷戰,華盛頓付不起這樣的代價。原因不只是美軍自身的傷亡,伊拉克方面過多的死傷也不符合美國的要求。他們一再聲明戰爭的對像是薩達姆政權,而非伊拉克人民。

在伊拉克造成太多的平民損失也將在阿拉伯世界產生惡劣的後果。那裡的人們本來就堅信美國是反阿拉伯的,並認為薩達姆是美國侵略的犧牲品。假如阿拉伯民眾的抗議從伊拉克戰爭的血腥得到更多的給養,那麼這將很快危及多數持親美態度的阿拉伯國家政府。而這些本來就談不上自由民主的政府將由此變得更加專制。果真發展到那一步,那麼布希對中東民主化的設想將只是一場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