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評論:難民的挑戰

Steiner Felix Kommentarbild App
Felix Steiner
2015年8月20日

今年,德國迎來的難民和避難申請者人數將是去年的四倍,是二戰以來前所未有的。德國之聲評論員Felix Steiner提醒人們注意難民問題五個基本、但卻重要的方面。

https://p.dw.com/p/1GICw
Maria und Josef auf der Flucht nach Ägypten Sankt Fides Kirche Schlettstadt Frankreich
瑪利亞、約瑟夫帶著耶穌逃往埃及(法國Sankt Fides教堂)圖片來源: DW/F.Steiner

(德國之聲中文網)對於深受基督教影響的歐洲而言,接收難民原本是理所當然的。基督徒相信神的兒子也曾為躲避想要殺害他的人而逃亡。因此,社區照顧新來難民的最可靠的志願者來自教會,也就不足為奇。然而,總體而言,基督教的歐洲覺得很難解決,在有關難民將大量湧入的新預測出現之前已是如此。

一:不是所有人都是「真難民」

難民是一個在國際法上有明確定義的概念。在德國申請避難的基本權利也有明確的定義。關鍵的決定因素是受迫害,而非受忽視或經濟困境。逃往歐洲、德國的人們,其動機都值得尊敬。但抵達這裡的人半數以上不符合避難程序的前提條件。他們之所以申請避難,是因為沒有其它可以留下來的機會。

如今,德國面臨的問題就如同一位醫生在災難現場的使命:儘管希望幫助所有人,但是做不到。因此,受輕傷者先在一旁,儘管他們也有傷痛。儘管如此,醫生並未違背其救死扶傷的誓言。他的行為非但不違反人道主義原則,而且是理智的。因此,來自戰爭地區以及真正受到迫害的難民,比家鄉沒有經濟前景的人們,更有優先權。

二:難民會成為常住居民

在新約中,希律王死後,耶穌、馬利亞和約瑟返回家鄉。但誰認為,在可預見的未來,會出現一個真正和平的敘利亞,或者不再有恐怖襲擊的伊拉克呢?或者一個穩定的阿富汗?自由的厄利垂亞和索馬利亞?普遍富足與繁榮的加納、塞內加爾、阿爾巴尼亞、科索沃?這些都極不可能。

有前瞻性的政策必須預見到,今日的難民將長期留在我們這裡,因此,必須盡快幫助新公民實現最好的融合。與此同時,由於歐洲周圍的危機地區在增加而不是減少,未來的難民人數至少會與現在一樣多。要讓公民為此作好準備。

三:就業和培訓有助於融合

這原本是自然而然的。如果迄今禁止難民申請者在德國工作,是為了起到「威懾」作用,那麼,這一概念是失敗的。此外,新公民盡快在經濟上自給自足,對國家是有幫助的。這也是他們的願望,除了安全與自由之外,也能達到這裡普遍的生活水準。此外,許多人還希望給留在家鄉的親人寄錢。

Steiner Felix Kommentarbild App
本文作者Felix Steiner

這意味著什麼?難民必須安置在有工作的地方。將初到的難民安置到德國東部地區無人居住的房屋裡倒是很方便,但他們在那裡能做什麼呢?還不如由國家出資,在經濟繁榮、人口密集的地區修建難民安置區。在歐洲層面也是如此:特別是德國要求在歐盟成員國之間分配負擔。但果真要把年輕的難民送往現在青年失業率就已超過三成的國家嗎?這樣做的話,不會實現融合,只會滋生仇恨和新的社會矛盾。

四:國家要有法必依

避難申請被拒絕的人,仍可以留下,這樣的申請程序是多餘的。同樣,歐洲統一的「都柏林規則」,也已有二十多年名存實亡了(編者註:依據歐洲的「都柏林規則」,難民應在最初抵達國申請避難)。因此,要麼廢除這些規定,要麼貫徹落實。即便讓人不舒服,也要如此。否則就是欺騙公民。

如果出現本國公民對外國人進行攻擊、在難民安置點縱火或者在網路上對外國人肆意謾罵,那麼,國家也要對這些本國的公民予以追究。這樣的行為有不少已屬於煽動民眾罪。儘管如此,仍有部分人還以真名發帖。樹立有代表性的司法追究案例或許可以產生奇效。

五:融合需要全社會的努力

儘管這聽上去像是年輕政客使用的詞匯,但卻有真切的現實背景:單靠政府部門,無法解決當前的任務。國家緊急需要公民志願者--他們現在已經捐獻了大量的衣服、玩具和家具--來幫助難民學習語言,陪同難民辦理手續。此外,還要接受難民做鄰居。如果能盡快完成審批程序,讓難民離開集中安置點,住進普通的住宅,融合會更加容易。如果總理說:「我們面臨巨大的挑戰--我需要您的幫助!」可能也會有所幫助。

另一方面,德國有許多人對即將到來的難民心懷恐懼,這也是社會現實。特別在東部地區,以及貧窮和工作資格較低的人群,非常擔心自己的住房、工作、社會福利會被拿走一部分。政界要樹立可信度,也必須認真對待這些憂慮,並提供一種安全感:德國能做到!如果德國不能,誰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