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Obama Europa

2009年3月31日

倫敦召開20國峰會以及歐巴馬作為美國總統首訪歐盟的前夕,人們已經從華盛頓新政府將帶來一個新開端的亢奮中清醒過來,變得更為理性。

https://p.dw.com/p/HNZM

連日以來,人們不難看出,歐洲政治層面的洋洋自得是如何迅速地讓位給夢想破滅。就在當選為新一屆美國總統的前後,歐巴馬儼然還是現世彌賽亞,被人們寄予極高的期望;而到了倫敦召開20國峰會的前夕,金融及經濟危機的陰雲依然揮之不去,一種悲觀消極的氣氛突然急劇蔓延。歐巴馬果真能夠不負眾望地擔當重任?抑或人們不過是在全球化時代拜倒在一個極具領袖魅力的政治人物的光環之下?更不必說,美國的全球統帥力其間已經有所衰退。

全球股市已經給了20國峰會當頭一棒,而對於建立一個跨國監控機構,歐盟與美國的主張又相距甚遠。陷入危機的歐洲汽車工業不得不眼睜睜地看著歐巴馬的行政管理部門收回無條件拯救克萊斯勒與通用汽車集團的空白支票,隨後,他們掙紮在漩渦裡越陷越深。捷克的倒台政府總理托波拉內克抱怨說:美國為應對全球經濟危機開出了一張"引導世界走向地獄"的藥方。而當歐巴馬要求歐盟加大經濟振興方案的刺激力度時,巴黎和柏林也紛紛背過臉去不予理睬。

顯然,與大西洋彼岸的歐洲人相比,美國人對美元保持國際硬通貨幣的信心更強,他們留給後代的債務負荷也更重,至於監控及調整全球金融市場,美國新政府不過是說說罷了。

不過,盤點歐巴馬政府的外交政策卻是成果斐然。上任不過才幾個星期,歐巴馬不僅改變了對關塔納摩監獄的政策,還給德黑蘭直接談判的機會,恢復了北約與俄羅斯的對話。在對阿富汗政策上也出現了令人欣慰的扭轉局面。美國人開始意識到,這場戰爭不是軍事上能夠打贏的。這些改變遠遠超出了歐盟幾個月前的預期。

Zentrale Programmredaktion Daniel Scheschkewitz
Daniel Scheschkewitz圖片來源: DW

對於歐巴馬來說,歐洲之旅應該是一次深思熟慮的重拾樂觀的機會。靜默外交一定會比緊急行動更有成效。因為對於金融市場來說,失去的信心不是很快就能建立起來的,新的全球金融機制也並非一蹴而就。

危機當頭,不難想像,人們急需一名救世英雄。然而,相較於這種非理性崇拜,人們更需要的是十足的理智。

作者:Daniel Scheschkewitz / 亞思明

責編:葉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