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社會

評論:第二波疫情?請保持冷靜!     

2020年8月3日

 歐洲境內,新冠感染病例增加。全歐洲?不是,只是某些地方。德國之聲駐布魯塞爾記者Bernd Riegert認為,應該學會如何應對這種情況。

https://p.dw.com/p/3gKgD
Symbolbild - Mundschutz
必須戴口罩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e/APA/picturedesk/B. Gindl

(德國之聲中文網)數星期來,歐盟境內新冠病毒感染人數增加。一些病毒學家以及記者使用了"幾何級增加"、"比第一波更糟糕的第二波"等說法。

其實,若信任歐洲疾控中心(ECDC)提供的數字,則沒理由發出那種足以引起恐慌的言論。根據該數字,感染病例並非在歐洲全境增加,而是在十幾個可以確認的感染熱點;在歐盟大部分地區,新感染數量都停滯在較低水準。政界和衞生系統的任務是,隔離這些感染熱點、阻斷緣於那裡的感染鏈。為此,就像在巴塞隆納、裡斯本、盧森堡和安特衛普那樣,可以實施例如地區性的禁足令一類措施。大規模停擺,甚或封閉多國邊界則全無必要。問題不在旅遊本身,而是人們在目的地或在自己家鄉的行為。  

比相對而言較易實施的對他國封鎖邊界更重要的是,增加檢測能力或義務連環檢測能力。在德國邊境對旅遊者做檢測只是必須措施中的一小部分。同樣的措施必須在整個歐盟的內部及外部邊界實施。
  
旅遊者並不比呆在國內的人更有傳染性
  
  
順便指出,遊客並不比在柏林狂歡的青年們或任何一個小城鎮的學生們或某肉廠的工人們更有傳染性。病毒學家們的觀點是,新冠病毒COVID-19的爆發可以在任何地方發生。它與國界甚或同當事人的國籍毫無關係。由此可以得出結論:比如,大中小學生、教師,在結束了暑假重返學校後,應定期在較短的時間裡接受檢測。這也適用於幼兒園、大小企業、城市行政機構、醫院、養老院和機構的職工。
  

Riegert Bernd Kommentarbild App
本文作者

當然了,此舉費用巨大。檢測是要花錢的。的確如此。可是,從長遠角度看,這仍然要比使整個社會進入隔離狀態要便宜。若不考慮實際傳染情況而實施第二次或第三次停擺,歐洲無力承受。只要看一眼經濟發展的災難性數字便能理解這一點:在3、4兩個月,為抗擊第一波疫情,僅德國經濟就萎縮了10%。人們不能任意讓這種情況再現。
  

不能驚慌失措的另一個理由是,歐洲疾控中心認為,因新冠病毒致死而在正常死亡率上增加的死亡率,水準相對較低。目前,歐盟成員國內已具備足夠醫院容量和重症床位數量,能夠保障新冠病人的救治。如果有哪個地方還不是這種情況,那就必須加以改善。而這也絕對要比因停擺而使經濟再度淪入自由落體狀態要便宜。
  
  世上其它地方情況如何?
  
我們必須以冷靜和適度應對第二波、第三或第四波限於地方的新冠病毒疫情。能保護所有人的某種有效的疫苗之問世尚遙遙無期,或許永遠都不可能研製出來。我們必須學會與病毒共存,而不能沉湎於末世幻想之中而不能自拔。還會繼續有人感染、還會有人因新冠病毒或因與新冠病毒有關而死亡。在歐洲,這一點也不該成為惶恐的理由。
  
此次瘟疫大流行中,歐洲或屬於有幸的大洲。在第一波中,美洲、亞洲、非洲都出現幾何級感染現象。這一情況的確該讓我們憂慮。因為,它顯示,在那裡,千百萬人不僅會死於新冠病毒,而且還會死於由此帶來的經濟危機後果。若我們不能很快過渡到取消對美國、巴西、印度及眾多其它國家的邊界封鎖、轉而對旅遊者做嚴格檢測、需要時實施隔離,全球化就可能終結。
  
在全球範圍,人的、經濟的接觸將愈來愈困難。這一發展的後果還完全無法預估。要是確有什麼因素會引發恐慌,那或許就是歐洲對世界的這一看法。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0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