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評論:新冠病毒是否意味著全球化的終結?

2020年3月8日

由美國總統川普推動的反全球化進程,是否會因為新冠病毒而加速?德國之聲記者Henrik Böhme認為,這場疫情至少會讓人們重新看待國際分工。

https://p.dw.com/p/3Z2eg
China Hafen in Shanghai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Xinhua/D. Ting

(德國之聲中文網) 讓我們先以賓士汽車或者大眾汽車為例:"德國製造"早已是過去式。汽車廠商如今自己只生產大概1/4的零件,其餘都來自各個供應商,一輛汽車早已是一件由全球各地零件組裝起來的產品。這種生產方式對物流的要求十分高,所謂的"供應鏈管理"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來自中國、裝載有重要零件的貨櫃如果無法抵達漢堡港,大眾、賓士的生產線很快就得停工。

如今,這種場面在許多企業內都在上演。汽車產業、機械製造、中小企業、大型企業。而在醫藥領域,疫情更是惡化了本就緊張的重要藥品供應形勢。面對這一切,許多人都在問:這是否意味著全球化終結的開端?我們是否需要重新看待國際分工?是否應該把生產線搬回國內?除了過去三十年建立起來的世界化工廠,我們是否還有其他生產組織方式?

 

生產線會搬回來嗎?

那些將世界上的一切苦痛都歸咎於全球化的人,要失望了:對於生產線是否會搬回來這個問題,並沒有簡單的答案。這個問題根本無法用"是"或"否"來回答,因為國際分工毫無爭議地急劇提高了生活水準,不僅僅在發達工業國家,在其他國家同樣如此。國際分工讓發展中國家成為了新興門檻國家,讓億萬民眾脫離了赤貧。當然,我們也必須討論勞工標準、社會保障標準、環境標準等問題。但是,如果將生產線"搬回國內",許多人會因此而失業。

每當美國總統川普说起"美國優先",說起"將就業崗位搬回國內"時,許多人都會因此而激動。而當德國經濟部長或者法國經濟部長說要提高歐洲內部的產能、"將某些經濟領域搬回來"時,則極少有人為此而激動。

誠然,我們必須談論某些方面,比如製藥領域。德國、法國製藥業的重要原料80%依賴外國、依賴中國供貨的比例也高達40%,這裡必須有所改變。可是,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種依賴呢?因為本土生產的成本太高了,醫保體系也面臨著巨大的價格壓力。不過,"德國的許多工業品都掌握在中國人手中"這種說法卻是錯誤的。德國經濟是國際分工的重要一環,也是國際分工的主要受益者;德國經濟並沒有依賴某個單一國家。根據德國商會的數據,沒有任何一個德國貿易夥伴在德國外貿中的比重超過10%。

Boehme Henrik Kommentarbild App
Henrik Böhme: 德國之聲評論員

 

回到19世紀?

新冠疫情危機當然會讓許多企業開始思索:今後應該怎樣簡化自己的供應鏈、減少對單個供應商的依賴性?也許,部分企業財務人員會重新分析形勢:准時化供應鏈(just-in time)是否真有必要?是否應該重新設立幾個倉庫?庫存固然會抬升成本,但是像現在這樣因為疫情而導致停工,則會造成更大的損失。

但是,歐盟駐中國商會主席伍德克(Jörg Wuttke)所說的"哪裡最高效就在哪裡生產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這種情況,也幾無可能出現。若真這樣做,也會傷及出口導向型的德國經濟自身。目前,由於供應鏈受到了干擾,德國經濟已經面臨急速降溫的風險,它的後果可能如十多年前的金融危機般嚴重:2009年,德國經濟下滑了5%。要是全球化進程開倒車,5%不過是開胃菜。

難道我們真要回到各國本土生產的時代?回到19世紀?回到貿易保護主義盛行的年代?誰要是這麼盼望,就得仔細掂量一下那些生活水準將嚴重下降的人們,好好想想如何給他們一個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