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評論:布希中東行收獲寥寥

Peter Philipp2008年1月17日

美國總統布希為期一周的中東之行,周三在埃及結束。布希原本期望通過此行,促進中東和平進程。不過,德國之聲中東問題專家Peter Philipp認為,布希的收獲非常有限,同預期目標有很大的差距。

https://p.dw.com/p/CsGM

布希總統對本次為期八天的中東之行曾有過很高的期望值。但如果他願意坦承相見的話,他就不得不承認,此行收獲非常有限。布希原本期望進一步促進以巴和平進程,期望進一步擴大和鞏固反伊朗的統一戰線,他期望能在中東地區進一步弘揚民主政治,也期望能夠抑制居高不下的原油價格。但在上述種種方面,布希似乎都沒有什麼建樹。就此,布希在總統任期的最後一年為中東和平作出重大貢獻,進而被載入史冊的願望看來也就要落空了。

本次布希中東之行的核心議題自然是以巴衝突。過去七年來,布希總統從未直接介入過這場衝突,當然在此問題上也就很難有所作為。而以色列總理奧爾莫特和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的情形則完全不同,即便是出於對政治生命的考慮,他們也非常希望在雙方關係方面取得某些成功,因而,他們採取了相互合作的態度,甚至也同意就雙邊爭執的核心問題展開談判。

為此,奧爾莫特損失了一個保守派的聯盟執政夥伴。但他卻從未停止過一個猶太人居民點修建計劃,沒有取消過一處設在巴勒斯坦當地的路障,相反,他卻加強了在加薩地帶和約旦河西岸打擊哈馬斯運動的力度。如果奧爾莫特能夠在巴勒斯坦問題上採取更為靈活的政策,那將不僅會大大緩解阿巴斯的艱難處境,而且,布希總統本次在海灣地區,利雅德以及埃及的會談也就會變得容易得多。上述地區的政治家都願意對以巴和平提出支持,阿拉伯聯盟也早已為此簽署了文件,但前提條件是,以色列必須撤出被佔領土,阿拉伯各國不僅要聽來自華盛頓的承諾,也要看到以色列的實際行動。

只要這一前提條件不能得到滿足,布希總統伊朗政策在中東就將很難獲得廣泛支持。更何況,美國情報部門的數據早已使布希總統的「伊朗核威脅論「不攻自破。因此,許多中東國家都採取了明哲保身的立場,他們不願意無端得罪伊朗,更不願意參與任何前景撲朔迷離的政治冒險。

在推進民主政治的問題上,布希總統的游說活動當然更不會引起上述國家的興趣。一方面,他們不願意放棄已經獲得的權利,另一方面,姑且不論伊拉克,美國在中東樹立起的民主典型也確實很難令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