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評論:中國銀行改革不容易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4年1月9日

中國政府給最大的幾家國有銀行注資,引起了廣泛的注意。中國銀行的成敗,關係到中國經濟發展之能否持續進行。德國之聲廣播電台中文部主任馮海因先生就此綜述與評論如下。

https://p.dw.com/p/4Xj1
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圖片來源: AP

約一年前,中國建立了圍繞國家主席胡錦濤的領導班子。2003年1月,新領導班子就表明了著重解決銀行問題的決心。在人民共和國歷史上,首次按西方模式建立了一個銀行監督機構,中國銀行管理委員會。主席由原中國四大銀行之一中國銀行的行長劉明康擔任。

劉明康明白中國銀行體系的核心弱點何在:巨大的壞帳。中國銀行的壞帳按官方數字佔貸款總額22%以上,而中國銀行在中國並非例外。四大銀行的其它三家-工商銀行,建設銀行和農業-情況並不比中國銀行好:中國銀行的壞帳合為21%左右,約合2000億美元。

這是官方的數字。外國金融專家們描述的圖像更黑:他們說中國銀行的壞帳達40-50%。出現這樣驚人的景象,有著體制上的原因。中國的銀行以前不是作為以贏利為目的的企業行動的,而是作為管理金錢的當局機構,不是基於經濟金融知識,而是基於共產黨的指示。

那時的銀行主要任務是給國營企業出資。至於國營企業大多數處於赤字範圍,對銀行來說是無關緊要的。銀行作為按政治需要發給貸款的機構,被視為永不枯竭的資金來源,分了款後任務就完成了,發款的銀行就可以被忘記了。

此外還有糟糕的管理和廣泛流行的自取思維方法:去年12月,當過7年中國銀行行長和共產黨高級領導人職位的王雪冰被判處了12年徒刑。原因是帳上短缺了7.24億美元的金額。

但現在看來中國認了真了,要對銀行系統進行一場徹底的改革。1月6日,中國政府宣佈,從外匯儲備中撥出450億美元給四家國有大銀行中的兩家。星期三,中國的銀行監督總管劉明康對中國媒體宣佈說,中國甚至打算撥出1000億美元,用於消滅壞掉的貸款。

中國有這個支付能力,因為這個國家擁有約45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是世界上第二大的外匯儲備國。從滿滿的外匯儲備中掏出第一筆錢來,是為了先把中國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治好,以便它們上市和吸引國家投資商。這個步驟不僅出於中國國內的改革壓力,中國的銀行還必須武裝起來以應對國際上的競爭。

漢堡亞洲研究所的中國金融問題專家瑪爾高特.舒勒爾女士也強調了這一點:「2001年中國加入WTO時定下了一個時間表。加入WTO備忘錄中規定,銀行必須在2006年底之前接受外國競爭這一事實,它們必須具備國際競爭能力。也就是說:銀行必須商業化。」

不能由於有新的資金注入而停止商業化進程。中國已經於1998年和1999年兩度估計以2000億美元給銀行減了負:通過直接注資和建立財產管理公司,這些公司以額面值買下銀行爛掉的貸款。但只要發放貸款不按經濟標準辦,新的爛貸款自然很快又堆積起來。

然而這回不同了,2004年底中國就想把中國建設銀行送上股市,中國銀行將於2005年初跟上。要使這些上市行動跟去年12月中國人壽保險公司那樣成功,那還得下一番功夫。

舒勒爾女士說:「一切取決於,這兩家國有銀行在上市時是否在它們的業務政策上有了明顯的轉折。也就是說:它們必須改變它們的貸款政策,不再允許不賺錢的貸款發生。」

實現這個目標是個艱巨的任務。按西方模式在銀行內建立監督委員會可以有助於此。但是可以想像將遇到巨大的阻力,首先是來自那些通過至今不透明的發放貸款而得益的網路。同時,根據經濟標準發放貸款對許多至今靠人工輸液生存國有企業來說是生命的終結,結果將是失業率上升,社會緊張的危險增長。

蒸蒸日上的私有經濟終於能夠得到迫切需要的資金,無論如何總是天邊一線希望的時光。

(馮海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