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Syrien NATO

2011年9月1日

阿拉伯世界慶祝齋月拉馬丹之際,敘利亞政權繼續強力鎮壓示威者。歐盟、美國甚至伊朗均表示抗議,但恐怕沒有哪個國家會對敘利亞採取軍事措施,新近在利比亞實施空襲的北約也不會。國際社會僅用制裁措施威脅敘利亞。

https://p.dw.com/p/12RGj
epa02869478 A grab made on 17 August 2011 from a handout video made available by Shaam News Network on its youtube channel, shows a Syrian tank stationed in the city of Homs, Syria. According to media sources on 17 August, the Syrian Interior Ministry announced that its units began to quit the port city of Latakia after putting an end to what it described as armed terrorist groups, the state-run Syrian news Agency SANA reported. At least 34 people have been killed in Latakia since 13 August, when the Syrian government began a crackdown on pro-democracy protesters in the city. EPA/SHAAM NEWS NETWORK/HANDOUT BEST QUALITY AVAILABLE/EPA IS USING AN IMAGE FROM AN ALTERNATIVE SOURCE, THEREFORE EPA COULD NOT CONFIRM THE EXACT DATE AND SOURCE OF THE IMAGE. HANDOUT EDITORIAL USE ONLY/NO SALES
2011年8月17日,敘利亞霍姆斯市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a

歐盟外長希望加強制裁敘利亞,計劃停止從該國進口石油,以此作為對大馬士革政權暴力鎮壓抗議運動的懲罰措施,並迫使總統阿薩德讓步。

歐盟停止從敘利亞進口石油,很有可能對該國構成影響:敘利亞約90%的石油出口面向歐盟。2010年,德國是敘利亞最大的石油購買國,佔32%。敘利亞國家收入的近30%來自石油出口。

在歐盟看來,敘利亞僅是一個小供應國,而且人們也清楚的知道:歐盟停止進口,對原油飢渴的中國或許會補位。而且,即便找不到下家--利比亞已經整整6個月沒有出口石油;推翻薩達姆之後伊拉克的石油出口一直沒有恢復正常,但兩個國家的政權都沒有因為石油禁運而做出多少改變。

對比敘利亞與利比亞的情況,不難看出歐盟面對"阿拉伯之春"國家的困境。儘管空襲利比亞進展順利,但基本可以斷定,無論歐盟還是北約都不會第二次以這種方式干預。美國也不會:美國正忙於從伊拉克和阿富汗撤軍,單單因此就不會對新的軍事冒險感興趣。

但是,這些國家對戰爭的疲倦並不是主要原因。關鍵在於敘利亞衝突的複雜性。

錯綜複雜的關係

與600萬人口的利比亞不同,敘利亞的人口多出四倍。推翻敘利亞政權,或者僅僅是敘利亞的暴力衝突擴大,都將對周邊國家、乃至整個中東地區造成不可預見的影響。

敘利亞的問題十分複雜。今天的敘利亞是一個必須認真對待的以色列的對手。儘管與以色列進行多次和平談判,但全部以失敗告終。大馬士革是巴勒斯坦人、尤其是哈馬斯的前線。但是,以色列人對於敘利亞的最新進展仍舊十分憂慮:無論如何,阿薩德仍被許多人視為至少是"可以預測的"。

此外,大馬士革還同伊朗一起,支持黎巴嫩的什葉派真主黨。敘利亞也是伊朗唯一的阿拉伯盟國,即便連德黑蘭新近也呼籲敘利亞認真對待民眾要求。

如果敘利亞政權倒台,也將對該地區的什葉派與遜尼派關係產生影響。阿薩德屬於什葉派少數,多數人口是遜尼派。1982年,阿薩德的父親曾在哈馬製造一起血案,3萬名遜尼派穆斯林被害。種種衝突一旦開始清算,將可能導致進一步的極端化。

出於這些原因,歐美難以對敘利亞採取軍事行動。但是,僅僅依靠石油禁運這樣的制裁措施,恐怕難以迫使敘利亞回頭。

作者:Peter  Philipp 編譯:苗子

責編:李京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