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華文媒體在德國(2)

艾柯2002年11月26日

和北美、英國、法國相比,在德的華人相對較少。在德華文媒體為求生存發展,各自八仙過海。未來的出路在哪裡?

https://p.dw.com/p/2rgY
90年代末開始,網路也漸漸成為華文媒體的一種載體

幾年來,誰要是走進德國各地的一些亞洲超市買菜,順手就可以拿一份免費發放的『華商報』,這份報紙的首頁除了報頭以外,一頁上全部都是廣告。報紙發行半月刊,一直增頁到40頁。

『華商報』的發行人齊墨先生坦言,報紙的內容四六開,60%的內容是廣告,還有剩下的40%的文字內容裡有一版必是黃色小說,還有性感暴露的「桃花小姐」在邀請「大哥們」記住她們的熱線電話。當然,16大中共「第四代」全面接班也是『華商報』最近的焦點話題。

報紙的「靈魂」齊墨先生已經手持德國護照,但是十幾年未歸故土。他原本研究歷史、時政,在中國的中央黨校教書,發生六四後退出中國共產黨,如今是一位在海外頗為知名的民運人士。齊先生說,「要回,就得有尊嚴地回去。」所以,他不願在中國駐德大使館簽下一紙「保證書」,保證退出政治活動,已經改變看法,得以回到中國。

賣梅酒的民運人士

有著「傲骨」,敢罵共產黨的齊先生也不忌諱別人罵他,批評他的形象和『華商報』的低級趣味不符。

對於齊先生來說,『華商報』免費發放還能盈利,經費來源於中餐館、商行和旅行社的廣告,報紙在增刊,大概說明廣告客戶有增無減。再說,既然是自家報紙,那麼順便也可借報紙賣自家經銷的梅酒、電話卡。報紙的受眾群是生意場和餐館打工者,當然內容上也要考慮群眾的需求。

齊先生說,「桃花小說」是為那些在海外只有工作,沒有社會交流的人們一點生活的補償。象英俊餐館跑堂如何被老闆娘勾引而又被拋棄的豔情故事是桃花小說貼近生活的內容之一。

這般商業操作的華文報紙在德國和其它的歐洲國家如荷蘭、法國還都存在。

華文媒體新生代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自費到德國留學,還有一些學生還走在艱辛的出國道路上。一家名為『中德學橋』網站上,及時發布和學生們命運相關的留學訊息,尤其是德國大使館留德審核部APS的動向,學橋網站隨時追蹤,發布有關的新規定和訊息,漸漸在學生中造成了影響,網站也開始向學生提供向用戶收費的訊息服務。

可以說,這是一家留學服務的企業網站。同樣經營網站的人士人為,實用訊息的發布其實成為公司成功的宣傳手冊,雖然它的角色模糊,但是在成功地商業操作。

如果說,『中德學橋』還在德國華人世界扮演一部分媒體的角色的話,那麼它已經屬於在德華文媒體的「新生代」。90年代末到新世紀開始的階段,網路也漸漸成為華文媒體中的一種載體。

網路的互動給在德的華人提供了一個交流的平台。象『北冥家園』、『德國熱線』是同志們「灌水」的地方,網上交流燒中國菜經驗聊以解饞;聊天室裡眉目傳情打發寂寞時光;各種內容五花八門。

但是,一些新生代網站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不談中國時政。他們中的一員認為,對中國「指點江山」,到頭來被封網、被屏蔽,不準回國被迫流亡,這樣一來,被剝奪了參與和發言的資格,談又有何用?也許這是一個暫時「永遠」的難境,避而不談是新生代的選擇,也許也是和前輩們之間的「代溝」。

不過,談起德國時政、社會,評論、講述德國人的個性和文化衝突,新新人類卻指手劃腳,沒有障礙。

可熱火朝天的氣氛下,在德華人「關起門來談天下事」,如何通過媒體和德國主流社會進行溝通,這是所有在德華文媒體面對的一個問題。

競爭還是聯合?

和北美、英國、法國相比,在德的華人相對較少。在德華文媒體為求生存發展,各自八仙過海。但華人社會畢竟規模小,廣告量有限。而時下,媒體之間互相競爭,日子都不好過。

『德國導報』的主編王先生認為,出路在於媒體之間的聯合,打出強勢品牌立足華人市場。

更有野心勃勃的傳媒人把眼光放回中國大陸市場。至於市場何時開放,有人悲觀,有人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