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荷蘭解決就業問題為何如此成功?

2002年3月5日

同在歐盟,毗鄰而居,德國失業問題日趨嚴重,而荷蘭卻高奏就業進行曲。差別為何如此之大?德國之聲線上部記者阿賓克對此作了簡單的分析。

https://p.dw.com/p/1xWe
「低地國家模式」的象徵性人物-荷蘭總理威姆.科克圖片來源: AP

2002年1月,德國失業人數達到兩年來的高峰:430萬,合就業人口的10.4%。而荷蘭的失業人口只有2%,而且提供的就業機會多於尋找工作的人。德國和荷蘭今年都面臨大選,在柏林的紅綠聯盟為此輾轉反側之際,海牙的粉紅色聯盟卻幾乎可以高枕無憂。

在整個90年代,德國與荷蘭的經濟發展之間的區別變得越來越明顯。90年代德國的經濟發展速度緩慢,而荷蘭則相當強勁。促進荷蘭經濟發展的因素是國內需求的增長和投資力度的增加。在整個經濟發展中,區別最明顯的是勞動力市場的發展,德國失業率不斷上升,就業人口總的下降了3.5%;而荷蘭的失業率則不斷下降,就業人口在十年裡增加了8.5%。

荷蘭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絕不是偶然的。1982年,荷蘭的工會、僱主和政府達成了一個協議-「Akkord van Wassenaar」。這個協議的核心內容包括:持續的薪水穩定,工作時間的高度靈活,進一步擴展局部時間工作領域,大幅度削減原來相當豐厚的社會福利。

世界各國的專家們經常忽略了一點:荷蘭模式是很難移植的,因為採用這種模式的前提是社會各階層的求同意願。這種求同意願在荷蘭始終是存在著的。還有一點也是很重要的,在荷蘭,無論是誰執政,都能夠堅定不移地執行1982年的協議。即使是這樣,成就的到來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在過了好幾年後才表現出來的。

當然,人們經常指出,由於局部時間工作、個人選擇自由和「非老年化」(55歲以上的荷蘭人中現在只有三分之一還在工作)這些因素,荷蘭的「隱性失業率」比德國高得多。但不管怎麼說,荷蘭國家統計局每隔一段時間就可以自豪地宣佈一次:登記在案的失業者人數「保持在低水準上」。最近的數字是14.6萬人。

目前的世界經濟不景氣同樣給荷蘭帶來了嚴重影響,生產下降,經濟增長減緩,通貨膨脹上升。於是一些人重新提出了這個問題,對荷蘭的這個模式是否應該進行改革或乾脆拋棄了?

荷蘭社民黨的威姆.科克曾長期擔任工會領導人,從1994年開始始終擔任荷蘭的總理。他被稱為「現代求同荷蘭人的典範」。在今春的大選後,這位「典範」將全面地退出政治舞台。而荷蘭的這個解決就業問題模式(被稱為「低地國家模式」)是深深地烙著他的烙印的。然而人們普遍相信,威姆.科克的離開不會把低地國家模式也帶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