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自行車運動員的超常體能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4年1月21日

騎自行車可謂雕蟲小技,但是靠騎自行車吃飯的職業運動員卻都是「超人」,至少在體能上。德國電信車隊隊醫海因利希以德國著名自行車選手楊.烏利希和埃裡克.察伯爾為例,講解這些職業運動員的超人之處。

https://p.dw.com/p/4als
楊.烏利希圖片來源: AP

自行車運動的觀賞性不強,自行車運動員的平時訓練更為單調。德國電信自行車隊的運動員每天要騎車200公里,上坡、下坡和沖刺是必不可少的,頭頂烈日或者風吹雨打也是家常便飯。

有著百年歷史的環法行車大賽歷時三周,全程約3500公里,運動員在20個賽段中都要全力以赴。有人甚至說,自行車運動員不「吃藥」,就不能跑完環法自行車大賽。同樣是騎自行車,環法自行大賽與平時上下班騎車卻不可同日而語。沒有超常的體能,就不適合於當自行車運動員。德國電信車隊隊醫海因利希博士說:

「自行車運動員都是體能上極富有天賦的運動員,他們要進行大量訓練,平均每年騎3萬公里,因此他們的身體已經有了適應能力,日久天長練就了能承受高強度負荷的體能。儘管如此,環法自行車大賽對運動員來說依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德國電信隊的職業自行車選手早餐時就開始加足能量,他們的典型的早餐食譜是:兩大盤義大利麵條、6只雞蛋做成的雞蛋餅、火腿腸、燕麥粥和水果。環法自行車大賽期間,運動員能量消耗很大,平均每天要消耗6000至7000卡路裡熱量,是一個普通白領的三倍。如果碰上山坡賽段,運動員的日能量消耗可達1萬卡路裡,排汗12升。比賽期間,運動員絕不允許忘記給自己「加油」。海因利希博士說:「比賽期間,最重要的是足吃足喝。如果肚子空了,運動員就不能正常發揮,很快就會落後。」

完成一個賽段後,運動員要立刻補充碳水化合物豐富的飲料、水果沙拉和燕麥粥。為了放鬆肌肉,還要進行充分的按摩,因為兩個賽段之間的休息時間很短。海因利希說。「有的運動員能從始至終保持充沛的體能。例如楊.烏利希,他的身體條件就彷彿是為這種運動而生。大部分運動員在賽程期間自然會體能逐步下降,賽程後期的體能比開始時相差很多,比賽結束後體重會減少3到4公斤。楊.烏利希是一個曠世奇才,他的吸氧能力無以倫比。他每公斤體重的吸氧能力極強,而氧氣是獲得能量的重要因素。他是一個真正的耐力型運動員。」

楊.烏利希靜時狀態的脈搏是每分鐘36下,他的所謂「厭氧臨界值」比他的競爭對手高出5%到10%。超過了「厭氧臨界值」,人體肌肉就開始出現乳酸過多,肌肉能力開始下降。

另一位德國著名自行車運動員埃裡克.察伯爾則是一名沖刺型運動員。他的強項是在最後階段發起沖刺,迅速趕超對手。海因利希博士說。「埃裡克.察伯爾有著不同的身體特點。他的體能基礎和耐力當然很好,他的特長則是沖刺能力強、速度快,協調能力好。這樣,在接近終點時,他仍具有衝擊力,如果加上隊友的配合,他就能發揮出這一特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