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能源高峰會晤,中國空手而歸

德國之聲中文網2005年7月5日

胡錦濤4天的俄羅斯行程中,中俄「戰略夥伴關係」只在石油領域達成一項協議,而這項協議涉及的並非多方猜測的輸油管道工程。

https://p.dw.com/p/6sjd
能源的上空,烏雲要遮太陽圖片來源: AP

是否在俄羅斯和中國之間修築石油管道,這兩個國家已商議了很長一段時間。今年年初,俄羅斯宣佈,計劃中的西伯利亞石油輸出管道不經中國的大慶市,而是修往日本海港。這項決定令中國方面很是不快。迄今為止,俄羅斯出口到中國的原油都是通過鐵路運輸的。

除了輸油管道,中國還寄希望它的大公司直接進入俄羅斯原油市場,4天的行期過後,這一希望也煙消雲散。

本次中俄雙方借胡錦濤訪問之機達成的一致僅限於,俄羅斯國有石油巨頭羅斯內夫特(Rosneft)在2006年結束前向中國輸出的石油總量從現在的400萬噸增長到900萬噸,作為回報,中國答應向俄羅斯投資15億美元,但這一資金必須用於修築西伯利亞通往大慶的分支管道工程。不過,胡錦濤離行前,中方已開始為興奮的情緒降溫,聲稱這項工程還有許多細節需要解釋。

中國對能源的飢渴有目共睹,經濟持續增長為9%的同時,中國能源消耗的增長速度每年也已超過15%,佔全球總消耗量的13,6%,目前,中國是次於美國的世界耗能第二大國。美國的耗能量佔世界總量的近23%,而德國只佔3,2%,歐盟25個國家累計起來的耗能量也不過16,8%,只略高出中國。

國際間的評論一般認為,胡錦濤本次對俄羅斯的訪問主要目的在於向國際社會顯示俄中聯手對抗美國的姿態。在8頁的中俄聯合聲明中,雙方強調反對任何國家以經濟和政治的強勢在世界上行使霸權主義並譴責在同恐怖主義進行的鬥爭中實施雙重標準的做法。胡錦濤和普丁聲明反對任何國家干涉別國內政,他們雖沒有直點美國的名字,但人們清楚他們講話所指的對方。中國因台灣問題受到國際輿論的譴責,俄羅斯的車臣政策則是人們批評的焦點。

近年來,中俄兩國的經濟關係日益加深。2004年,雙邊貿易額高達200億美元。兩國的經濟交往中,中國進口俄羅斯武器的比例很大,這是因為許多西方國家向中國出口武器受到各種限制。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北京同莫斯科達成的舉行聯合軍事演習計劃是眾俄軍事戰略中的重大事件,應該受到廣泛注意。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
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