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肖爾茨訪華前夕 對華依賴起爭議

Christina zur Nedden
2022年11月2日

德國總理肖爾茨出訪北京前夕,德國國內要求減少對華依賴的呼聲越來越高。德國應如何在經濟利益和政治自主之間找到均衡呢?

https://p.dw.com/p/4IwrG
Griechenland | PK Olaf Scholz und Kyriakos Mitsotakis in Athen
圖片來源: Michael Varaklas/AP Photo/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11月3日,德國總理肖爾茨將率德國經濟代表團出訪中國。中國因疫情關閉邊境三年多之後,肖爾茨將是到訪的第一位西方國家領導人。中國是德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德國企業也在中國有巨額投資。

今年九月,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在湛江投資建立了一座規模龐大的生產基地,截至2030年,巴斯夫將向這一生產基地總計投入一百億歐元。屆時,巴斯夫全球產量的三分之二將來自中國。德國汽車工業也加快了對華投資的步伐。今年夏季,聯合國發布了新疆踐踏人權以及使用強制勞工的報告之後,大眾仍拒絕關閉其設在新疆的工廠。路透社上周報導稱,大眾計劃投資20億歐元,同中國科技公司地平線機器人(Horizon Robotics) 建立合資企業。除此之外,中遠集團收購漢堡港部分股權的計劃,因事關德國敏感的基礎設施,一段時間來也在德國引起廣泛爭議。

儘管專家學者發出警告,德國內閣也持反對意見,但曾長年擔任漢堡市長的德國總理肖爾茨仍批准了這筆交易。

台海危機暗藏風險

德國對俄羅斯的能源高度依賴,以至於俄羅斯公然違反國際法,對烏克蘭發動侵略戰爭後,令德國陷入尷尬境地。那麼,在對華關係問題上,德國會不會重蹈覆轍呢?前不久剛剛結束的中共二十大上,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在與會2300名代表的熱烈掌聲中,再度強調了"實現祖國統一"的決心。但事實上,台灣民眾對和中國大陸實現統一的熱情越來越低,更不願去接受中國共產黨的統治。但習近平對此顯然不感興趣,他說:"台灣是中國的台灣,解決台灣問題是中國人自己的事情,絕不容許外來勢力的干涉。"

中國已經成為德國汽車工業最重要的生產基地和銷售市場。
中國已經成為德國汽車工業最重要的生產基地和銷售市場。圖片來源: Wang Gang/Costfoto/picture alliance

柏林墨卡托中國問題研究中心( MERICS)的專家認為,只要相關各方努力避免擦槍走火,避免激化事態,今後幾年內,台海不會發生戰爭。墨卡托中心的專家 Bernhard Bartsch表示:"但一旦發生軍事衝突,中美兩大強國就都會捲入其中,而東亞地區對世界經濟的重要性,是東歐所無法比擬的。"

德國經濟的很多領域都將受到直接影響。中國在稀土和金屬行業,佔據全球壟斷地位。被歐盟定義為"至關重要的"三十種金屬中,有19種主要依賴中國的出口。智慧型手機、LED發光材料、電子發動機、太陽能電池板以及電腦晶片中,都會用到這些金屬。換句話說,德國的能源轉型在很大程度上是離不開中國的。

"減少主動的依賴行為"

儘管對華經濟依賴構成地緣政治風險,中國又存在嚴重的侵犯人權問題,但德國仍在不斷擴展其對華經貿關係。掌控德國外交部、經濟部的綠黨呼籲德國應當吸取德俄關係的教訓,減少對中國的經濟依賴,以免有朝一日陷入被勒索要挾的危險境地。而德國情報部門前不久也發出警告稱,德國已經陷入了對某個突然變得不很友善的強國"令人痛苦的依賴境地"。

聯邦議院人權及人道援助委員會基民盟籍主席布蘭特( Michael Brand)上周剛剛出訪過台灣。他表示:"如果我們不想逐步失去我們的自由,那麼,我們就應逐步擺脫這種自找的依附關係。"他說,中國正在全球範圍内貫徹其專制主義訴求。美國已經開始了減少對華依賴的步驟。前不久,美國實施了對中國嚴格的晶片出口限制。蘋果公司也計劃逐步擴建在印度和越南的生產基地。

 新的"中國戰略"會起到什麼作用?

德國政府宣佈,將在2023年推出新的中國戰略,該戰略將比梅克爾任內的對華政策更為強硬。德國外交部負責起草中國戰略事宜,而綠黨籍的外交部長貝爾博克上台伊始,就公開對中國的人權記錄提出批評,並強調中國是德國的"制度性對手"。事實上,社民黨、綠黨和自民黨在聯合執政協定中,就對新疆、香港和台灣問題以及捍衛印太海域自由的問題做出了批評性陳述,對中國來說,這些都是不願談及的敏感話題。但是,只要中德經濟關係發展良好,德國即將制定強硬對華戰略的說辭,就不會對習近平有任何觸動。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