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每周都面臨人權問題

2013年1月31日

聯合國成立前,人們就希望成立一個國際性的人權組織。1947年,聯合國人權委員會成立,2006年這一組織由人權理事會所取代。該機構旨在敦促各國重視和保障基本人權,但經常遇到阻礙和挑戰。

https://p.dw.com/p/17VW9
Eine Fahne der Vereinten Nationen weht vor dem Verhandlungssaal der UN-Klimakonferenz (UNFCCC) am Freitag (06.08.2010) in Bonn. Die Konferenz hat den kommenden Weltklimagipfel in Cancun/Mexiko (29.11. bis 10.12.2010) vorbereitet. Foto: Oliver Berg dpa/lnw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國之聲中文網)儘管面臨國際抗議,美國仍在繼續執行死刑。俄羅斯逮捕政府批評人士,危機國家馬裡和敘利亞每天都傳出侵犯人權的消息。已擔任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秘書長10年的提司徒奈特(Eric Tistounet)表示:"我們每個星期都面臨人權問題。"

人權理事會最早的名稱是人權委員會。1947年聯合國成立後,組建了這一下屬機構。然而,該機構受到特別是非洲和亞洲國家的批評,被指責實行雙重標準,對強國網開一面。2006年,人權理事會取代了之前的人權委員會。

提司徒奈特說:"新的理事會中,每個國家都有一名報告員。我們現在實行的是所謂全球定期審查。每四年舉行一次,全體193個聯合國成員國都必須提交有關人權戰略和經驗的報告。"

理事會由47個國家的代表組成。每三年輪換一次。每年舉行三次會議。會議沒有一定的題目,而是舉行多個不同議題的討論小組,比如與人權、兒童權利有關的腐敗問題。

除各國的報告員之外,人權理事會還有負責某個議題的報告員,如酷刑、死刑、針對女性的暴力、教育權。此外,還有針對某個特殊案例的特別報告員。

德國人權研究所是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的合作夥伴之一。該研究所學者海因茨(Wolfgang Heinz)表示,人權理事會在世界範圍內的廣泛領域中活躍著。但是,理事會的薄弱之處在於,很難將決議落實為行動。"比如一項保護移民的公約,在西方國家幾乎得不到什麼支持,而那些移民來源國如拉美、南亞國家卻非常支持該公約。193個聯合國成員國中只有四五十個接受了這一公約。"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 picture alliance / Photoshot
聯合國人權憲章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Photoshot

另一個問題是,人權理事會只能提出"建議",但對所涉及的國家而言,這些"建議"沒有強制性。不過,如果一個國家屢次侵犯人權,可能會成為聯合國安理會討論的議題,安理會可能採取政治行動。

人權觀察組織也是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的合作夥伴。該組織負責與聯合國聯絡的主任德雷維羅(Juliette de Rivero)表達了對人權理事會的期待:

"比如,人權理事會花費了很長時間才作出決定,授權對敘利亞侵犯人權的狀況進行調查。儘管理事會對北韓的人權狀況已經有了一段時間的關注,但对厄利垂亞這樣遠離國際視線的國家,理事會直到最近在開始記錄該國侵犯人權的情況。"

德勒維羅向人權理事會提出了批評意見。據理事會秘書長提司徒奈特介紹,今年3月的首次會議將討論北韓、敘利亞等議題。


作者:Eric Segueda 編譯:苗子

責編: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