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義和團運動與八國聯軍

2002年10月2日

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意志帝國在滿清時代的中華大地上留下了一道難以抹卻的可恥印跡,那就是:德國侵華遠征軍的派遣和德國軍人瓦爾德澤(中文譯名瓦德西)擔任八國聯軍統帥。讓我們一起來尋找這一段歷史的遺跡......

https://p.dw.com/p/2iMQ
德皇威廉二世圖片來源: AP

北京:西長安街,中山公園南門。天朗氣清,遊人如織。一座高大的漢白玉牌樓使漫不經意的遊客也會情不自禁,駐足凝視。牌坊上書寫四個筆力遒勁的大字:保衛和平。書寫者中國現代史上最重要的文化人之一-郭沫若。

陰暗歷史的無聲見證

北京大學德國研究中心主任陳洪捷知道,在這句看似平常的話語中,隱含著中德關係史上令人深思的一個篇章:義和團-德國遠征軍:"義和團運動在山東省首先興起,而德國在各列強中正是在山東獲得最多利益,並且,擔任旨在鎮壓義和團的八國聯軍統帥的又是德國人。這塊牌坊原為滿清政府為德國駐華公使克林德所建。克林德在義和團運動期間被清軍士兵打死,史稱克林德事件,並成為諸列強聯手直接大規模出兵鎮壓義和團的導火線。

以後的史實是--1901年,根據『辛醜條約』,清政府派醇親王赴德賠禮道歉,並在東單牌樓建克林德牌坊。1918年11月,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北京市民將牌坊拆除,遷至中央公園,即後來的中山公園,改為『公理戰勝』牌坊。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結束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歷史。1952年,北京政府又將該牌坊改為『保衛和平』牌坊。

正像如今只能以"遺址的形象呈現於世人的"萬園之園-圓明園記錄了1864年英法聯軍的暴行一樣,北京中山公園內的這座牌坊則永遠都是中德交往史上一段陰暗歷史的無聲見證。

「中德關係確立之初是一種不平等關係」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中方失利,中華帝國的虛弱暴露無遺,從而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再度成為"弱肉強食的對象。西方列強爭先恐後,競相提出對於中國的要求。殖民傳統相對較弱的德國也擔心在中國這個被認為已處於崩潰邊緣的國家撈不到自己的一份。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徐健女士認為,這是德國進入中國的根本原因。

她說:"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中德關係如果說得上是關係的話,中國這方面是被動的。當時正當帝國主義擴張領土,中國則正處於從封建社會向現代社會準備過渡的時期。由於她的落後,自然成為列強的一塊肥肉。所以,從中德關係確立之初起,就是一種不平等關係。

1897年1月14日,德國駐華公使,外交部中國事務首席顧問馮.布蘭特在一次報告中稱,德國應盡快而且主動在華行動。1897年11月1日,兩名德國傳教士在山東省巨野縣被當地民眾殺死。德皇威廉二世電令遠東艦隊:

電令中寫道:華人終於給我們提供了期待已久的理由和事件。艦隊立即駛往膠州灣,佔領該處現有村鎮,並採取嚴厲報復手段。

1898年3月,清政府被迫簽署中德"膠澳租借條約,德國佔有了良港膠州灣,獲得在山東省的開礦和鐵路鋪設權。

1900年,史稱"庚子拳亂的義和團運動爆發。義和團"扶清滅洋的口號使諸列強深感震驚。1900年6月英國駐華海軍司令西摩爾率領的聯軍進攻北京受挫。德國威廉荒地就此表示:Peiking muss regelrecht angegriffen und dem Erdboden gleichgemacht werden.("必須大舉進攻北京,將它夷為平地。)

1900年6月20日,德國駐華公使馮.凱特勒(中文名字克林德)在前往清政府總理府各國事務衙門,途經北京東單牌樓時,遭清軍虎神營官兵槍擊身亡。消息傳至德國國內,引起輿論大嘩,德皇威廉二世十分震怒。

經與主要顧問磋商,威廉二世正式決定派遣對華遠征軍,由瓦德西元帥指揮。德皇同時強烈希望其餘列強同意讓瓦德西擔任由俄日英法德美意奧意等國家在華軍隊組成的八國聯軍總司令一職。

1900年7月2日,德國遠征軍首批部隊整裝待發,威廉二世親往送行時,這樣談到要對中國實施報復和懲罰的原因:Die deutsche Fahne ist beleidigt und dem deutschen Reiche Hohngesprochen worden. Das verlangt exemplarische Bestrafung und Rache(...)"德國旗幟受到了侮辱,德意志帝國遭到了嘲弄。對此,必須進行具有示範意義的懲罰和報復...我派遣你們前往征伐,是要你們對不公正進行報復,只有當德國的和其餘列強的旗幟一起勝利地傲視中國,高高飄揚在長城之上,強令中國人接收和平之日,我才會有平靜之時。

1900年7月27日,威廉二世再度發表了相同的言論:

Ihr sollt schweres Unrecht suenen. EinVolk,das,wiedie Chinesen,eswagt,tausend jaehrige alte Voelkerrechte umzuwerfen und der Heiligkeit der Gesandten und der Heiligkeit des Gastrechts in abscheulicher Weise Hohn spricht,das ist ein Vorfall,wie er in der Weltgeschichte noch nicht vorgekommenist.(...)"你們應該對不公正進行報復。象中國人這樣,悍然置千年固有的國際法於不顧,以令人發指的方式嘲弄外國使節和客人的神聖不可侵犯性,這樣的事件,在世界史上還沒有過先例...你們如果遇到敵人,就把他殺死,不要留情,不要留活口。誰落到了你們手裡,就由你們處置。就像數千年前埃策爾國王靡下的匈奴人在流傳迄今的傳說中依然聲威赫赫一樣,德國的聲威也應當廣布中國,以至於再不會有哪一個中國人敢於對德國人側目而視。

在總司令人選尚未商定和最後確認之前,八國聯軍已開始先後對天津和北京發動大規模進攻。6月10日,聯軍在英國人西摩爾中將的指揮下,沿津京鐵路開赴北京。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對列強宣戰。7月14日,天津陷落。8月15日,西太後眼看大勢已去,挾持光緒帝出德勝門西逃出京。16日,八國聯軍攻佔北京。8月19日,聯軍總司令瓦德西離德赴任,10月中旬抵達北京,設管理北京委員會,由各國分區佔領北京城,並提出議和大綱。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與各國訂立"辛醜條約。

八國聯軍攻佔天津和北京後都曾大肆燒殺捋掠,此後,又以搜查義和團為名繼續行搶。在八國聯軍連日屠殺下,天津城內,屍骸橫陳,餓犬爭食,城內房屋,十去八九,城外屋舍,十去其四。北京城內亦屍積成堆,腐肉白骨縱橫,百家之中,所全不過十戶。昔日金碧輝煌的燕京,數日之間已是滿目蒼荑。中國歷代歷朝之積畜,上自典章文物,下至國寶珍奇,攫掠殆盡,所失無算。後來擔任聯軍統帥的瓦德西對此也驚駭不已,在日記中寫道:

"所有此次中國所受破壞及搶劫之損失,其詳數也許永遠難以為人所知,但其為數必定極大無疑。

雖然對於瓦德西的任命,其它列強在8月份才最終全部同意,在他抵京前,八國聯軍與義和團和清軍之間的大規模戰事已然結束,但普魯士政府,德國遠征軍和擔任該遠征軍及八國聯軍統帥一職的瓦德西對"庚子國難的發生依然負有難以推卸的責任。

史實表明,在以武力對付義和團,並強使清政府就範的問題上,德國態度之強硬並不亞於沙俄、日本或英法等國家。德皇威廉二世強烈要求其餘列強同意由德國人擔任聯軍總司令一事便是一個明證。克林德是當時德國政治家中贊成列強瓜分中國的代表性人物。

雖然克林德的意見並不完全代表普魯士政府當時的對華政策,但柏林外交部並不諱言,同意瓜分中國的前提只是,德國在長江地區的商貿活動不受影響。德國遠征軍的人數最多時達到兩萬人,構成德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最大規模的海上軍事行動。在聯軍與義和團及清軍的歷次重大戰事中,都有德軍參與。

瓦德西10月中旬抵達北京後,以統帥身份制定作戰計劃,派遣英法德意軍隊從北京、天津分兩路進攻保定。至翌年4月,聯軍共進行了46次討伐行動,其中35次由德軍所為。儘管瓦德西在回憶錄中聲明,德軍的討伐都經過縝密籌劃,不同於其它列強的野蠻行動,他並為他所稱的"遵紀守法的德軍感到"自豪。但事實上,德軍在北京和天津附近的討伐行動中,同樣在被認為是義和團重鎮的地方大量殺人,其中包括婦女和兒童。

派遠征軍去中國,這既是威廉二世藉機顯示德國威權的舉動,同時也是出於鞏固和擴大在華勢力範圍的考慮。因此,如果把發生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德華之間的武力衝突稱為德國對中國的殖民戰爭,並不為過。當年隨軍採訪的一名德國記者這樣寫道:

"我們德國人從事了我們有史以來的第一次殖民戰爭。我們進行這場戰爭並不是為了基督教,也不是為了文化;而是為了貿易和我們在世界上的強權地位。

時任威廉二世顧問之一的普魯士軍隊總參謀長莫爾特克上將在其回憶錄中寫得更為坦白:

"我們自然無需對這整個遠征行動的動機所在進行討論。因為,憑心而論,我們不能不承認,對於金錢的貪婪是促使我們下手去切中國這塊大蛋糕的動機。

根據"辛醜條約,中國須賠款白銀4億5000萬兩。德國獲得賠款總額的五分之一。賠款分39年還清,年息4釐,本利總數在10萬兩以上。一貧如洗的中國不得不向外國銀行舉高利貸,同時以海關稅,鹽稅和常關稅作抵押。

八國聯軍的暴行和"庚子賠款使本已多災多難的中國在世紀之交再一次遭受沉重打擊,社會發展嚴重滯後,加大了與世界先進文明之間的距離。

中國南開大學教授,中國義和團運動史研究會會長陳振江先生這樣談到八國聯軍對義和團運動的鎮壓:

他說:"在回顧和反思20世紀重大歷史事變的時候,人們當然不會忘記,在這個世紀的第一年即中國農歷庚子年,英俄德法日美奧意等8國組成聯軍大舉入侵中國鎮壓義和團運動,蹂躪中國國土和殘殺中國人民,給中國人民造成空前深重的災難,時稱"庚子國難。

如何看待義和團

值得注意的是,在如何看待義和團事件方面,中國國內一些中青年知識分子表達了與傳統說法不盡相同的意見。在他們看來,義和團運動有其自身的弱點和缺失。他們提出,在時隔100年後,應當撇開感情因素,對當年的歷史做更為客觀的反省。向松祚,北京華友斯達康網路技術公司董事長如是說:

"義和團過了一百年,從現在的角度去反省的話,應該看到中國的自身內部也是有很多原因的。我們不能全部怪罪於帝國主義的侵略。比如,當時以慈禧太後為首的滿清守舊貴族強烈排外,甚至連基本國際關係準則都不顧,要把洋人全部趕出去,斷絕與外國的所有關係。這是激起當時重大變故的一個導火線。

義和團表現出來的迷信成份,尤其是清朝統治階級的愚昧,也受到這些中國青年知識分子的鞭撻,並認為這是一個民族的悲劇。向松祚繼續說道:

"現在看來,義和團運動是一種非常落後的,用封建迷信、反動的會道門式組織形式的運動。它的口號、思想和理念都與當時的時代完全不合。當時的科學技術已經非常發達。他們還相信神鬼附身、刀槍不入,搞龍頭大哥,象黑社會一樣。可悲的、而且最關鍵的一點是,當時的執政者還相信這些東西。這是一個民族的悲劇。

100年過去了,"克林德牌坊早已為"保衛和平牌坊所取代;德國現在也已成為中國在歐洲的最大貿易夥伴。然而,"前事不忘,後世之師。克林德,八國聯軍,瓦德西,威廉二世的"匈奴演說永遠不會為中國人所忘卻。北大歷史系教授徐健稱:

"人們首先想起的是德國人。因為,八國聯軍進入北京同凱特勒被殺是有關係的。德國人又擔任了聯軍的司令。而且,遠征軍向中國派遣的時候,威廉二世皇帝還發表了一個非常著名的演講,臭名昭著的演講。我想,德國在鎮壓義和團運動方面起到這麼一個作用,絕不是一個偶然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