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國際社會放鬆對緬甸制裁

2012年4月5日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翁山蘇姬領導的反對派政黨- 全國民主聯盟在議會補選中贏得了勝利,選舉流程看來是自由公平的。現在,緬甸希望國際社會可以解除制裁。

https://p.dw.com/p/14YAJ
epa03167429 Myanmar democracy leader Aung San Suu Kyi speaks to the media as she tours polling centers for parliamentary by-elections in which she is standing in the remote rural constituency of Kawmhu, Myanmar, 01 April 2012. Millions of people in Myanmar, under military rule for decades, headed to vote in the by-election that could Suu Kyi in parliament. It is the first election the Nobel peace laureate Suu Kyi, 66, has contested, as she was under house arrest during Myanmar's past two general elections in 1990 and 2010. EPA/BARBARA WALTON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選舉勝利落幕

(德國之聲中文網)仰光民眾一片歡呼,國際社會也鬆了一口氣:在4月1日舉行的緬甸議會補選中,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翁山蘇姬(Aung San Suu Kyi )領導的反對派政黨--全國民主聯盟((NLD)贏得了勝利,在本次補選45席空位中,贏得了43個議席席位。對於緬甸政府操控選舉結果的擔心,現在看來似乎是多餘的。德國政府人權專員勒寧(Markus Löning)表示:"從選舉結果看,就可以排除有中央操控的可能性。"作為這次選舉觀察員,勒寧在緬甸逗留了一個星期。

chi0504 Birma - MP3-Stereo

勒寧表示,個別地區可能出現過全國民主聯盟宣傳海報"被消失"的事情,不過也僅限於此。另外,他與緬甸各部長、選舉委員會負責人以及上議院議長的談話結果也是積極的,他說:"可以確定的是,緬甸的變化的確令人吃驚。"他8個月前在緬甸經歷的情形與現在完全不可同日而語。當時這位德國自民黨政治家既不能去監獄探望政治犯,也不可以與政府官員對話。

國際社會對緬甸改變看法

YANGON, April 1, 2012 Voters register at a polling station during the by-election in Mingala Taungnyunt township, constituency of Yangon region, Myanmar, April 1, 2012. A multi-party parliamentary by-elections began across Myanmar Sunday morning at 6 a.m. local time with over 6.4 million eligible voters of 45 constituencies starting to go to polls and cast votes at respective polling booths
選民積極參與投票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ZUMA Press

在緬甸民主化進程中被寄予厚望的翁山蘇姬現在本人也得以進入議會。地區性媒體甚至紛紛猜測,翁山蘇姬可能很快就會進入政府--不過這位魅力非凡的反對黨領袖將因此自動失去議員身份。

被國際孤立已久的緬甸當權者也把此次選舉評價是一場成功的選舉。在金邊舉行的東協首腦峰會上,緬甸總統吳登盛(Thein Sein)提及補選時表示,此次選舉"非常成功"。

吳登盛並不用擔心其政權會有所動搖。設在漢堡的德國全球與地區問題亞洲研究所(GIGA-Institut)緬甸問題專家布伊恩特(Marco Bünte)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表示,擁有43個議會席位的反對黨在議會中只是少數派,而下一次緬甸全國大選是2015年。所以在一段時間內緬甸"實際權力關係"不會有太多改變。伊恩特也是這次選舉觀察員之一。國際社會在這次選舉之後對緬甸政府的看法也有所改觀,而針對緬甸的制裁也有寬松甚至取消的可能性。

勒寧也提倡現在要重新審視對緬甸的態度:"在人權問題上,緬甸當然還談不上是天堂。"不過,這位人權專員表示,在這方面緬甸目前的發展方向是正確的:"作為歐洲人,我們應該主動、積極的支持這種發展方向,而不應該做一個持懷疑態度的旁觀者。"他認為,除了武器禁運之外,其他針對緬甸的制裁也應該取消。勒寧建議德國對緬甸的政策應該從"制裁變為鼓勵"。

Archaeological site Bagan, Burma / Archaeologische Ausgrabungsstaette Bagan, Birma / Myanmar
緬甸旅遊資源也異常豐富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rco Images GmbH

制裁:懲惡揚善還是適得其反?

現在的問題是:國際制裁是否在緬甸的變化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或者還是相反。對於勒寧來說,這既是一個非常好的學術問題,也是一個重要的政治辯論。他說"有緬甸人和我說過'你們給緬甸實施的制裁,富了將軍,窮了百姓。'這正與我們實行制裁的目的背道而馳。"

所以國際社會要"保持一個清醒地頭腦",更加準確地評估,究竟誰應該是被懲罰者,不過,在制裁問題上沒有一個簡單的答案,勒寧表示:"我們應該坦誠一點,有時不得不承認,一些情況幾乎不會受我們外界的影響。"

議會補選中反對黨獲勝之後,面對緬甸政府種種改革措施所取得的進步,美國政府做出回應,放鬆針對緬甸制裁。本周三(4月4日),國務卿克林頓(Hillary Clinton)宣佈,美國將允許緬甸政府高層入境,另外美國還計劃解除對緬甸金融服務與投資的限制。克林頓還表示,通過互派大使將恢復兩國外交關係。

重現往日輝煌

勒寧堅信,在解除制裁後,緬甸將重返國際貿易體系,並恢復該國從前的重要地位。極具潛力的農業、豐富的可再生資源與自然資源,良好的地緣戰略位置都是緬甸的優勢。緬甸人民的樂觀情緒也給也這位德國人權專員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歷史上,緬甸曾經是亞洲最富有的國家:"緬甸當時富裕的因素現在還都存在。"除此之外,受教育的機會對緬甸人也非常有吸引力:"幾乎所有的家長都希望他們的孩子可以獲得好的教育,這在很長時間都是根本不能實現的願望。"緬甸的教育體制非常落後。軍政府一直崇尚"愚民政策",因為反抗總是首先來自高校和那些受過教育的人。

作者: Michael Gessat 編譯:文木

責編: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