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Chi2212 Green Peace China

2009年12月23日

哥本哈根氣候峰會已經於上周末落下帷幕,但是關於峰會取得的成果,世界各國反應不一。歐洲輿論一致表示失望,中國則對會議的結果給予了較為積極的評價,並反駁了西方國家的批評。見證了氣候峰會全過程的綠色和平中國分部氣候與能源項目主任李雁剛剛從哥本哈根回到北京,她在接受德國之聲記者採訪時表示,其實對於大會的無果而終,國際各方都應該承擔一定責任。

https://p.dw.com/p/LAlt
今年3月,綠色和平組織在香港「亮燈」:呼籲制止氣候變化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 dpa

德國之聲:哥本哈根氣候峰會已經落下帷幕,歐洲媒體對大會的結果普遍感到失望,但是我們看到中國官方的一些表態對大會評價還是比較積極的,作為親身經歷了峰會的非政府組織成員,您對哥本哈根氣候峰會的結果作何評價?

李雁:包括綠色和平在內的環保組織,對這次大會的結果肯定是感到非常失望的。因為全世界都希望能夠達成一份公平的、積極的並且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全球減排協議,而這也是所有國家都急迫需要見到的一個結果。但事實上,各國的元首錯過了這樣一個歷史機會,最後達成的這個文件並沒有帶來強有力的承諾,意味著將來還會面臨著非常艱巨的任務,需要大家從中吸取經驗教訓,並且繼續不斷地開展合作與談判。

剛才你也提到了中國,其實在這次哥本哈根草案協議裡面,可以看到中國實際上是做了一些讓步,表現了一些靈活性,比如說在減排訊息數據的公開透明以及自願採取的減排行動方面。但我覺得這次會議比較可惜的一點是,最後大家的注意力全都放在發展中國家的行動上,反而使應該受到最大的壓力、並且應該做出最大行動的發達國家的減排目標和資金數字--特別是美國的減排目標--沒有能夠得到足夠的關注,在這方面沒有取得好的進展。

德國之聲:那您認為最終沒有取得實質性成果的責任在哪裡呢?因為我們看到西方和中國之間在最近幾天發生了一些爭吵。

李雁:我覺得這次峰會首先它有120多個國家元首來參加,應該說最後沒有形成一個有實際意義的結果,所有的國家都應該意識到是自己做得不夠。沒有一個國家可以說這個跟自己沒有關係。但我覺得這次會議最大的一個教訓可能就是,發達國家的領導人來到哥本哈根的時候,並沒有帶來大家所期望的強有力的承諾。整個會議中間當然是發生了這樣那樣的程序上的問題,但是我們一開始對會議最大的期望一個是發達國家的減排數字要達到科學的要求,一個是要有強有力的資金支持,再往後才是發展中國家的行動。但是最重要的兩點上都沒有實質性的進步,我覺得這一點應該講得很明白。發展中國家在會議開始前,已經做出了符合它們應該承擔責任的國內減排承諾,就是他們自己願意作出一些貢獻。但是在這次會議上,我覺得它們也缺乏足夠聰明、足夠協作的策略,能夠使得大家的注意力真正放在關鍵的議題上,我覺得在這些方面可能大家都有這樣那樣的責任。

德國之聲:畢竟中國還是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對溫室氣體減排和保護氣候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在這次會議期間,您對中國代表團的表現印象如何?

李雁:首先我覺得從我們的觀察和理解,這次中國對自己在會上要發揮的作用是這樣認識的:它希望在會上能有一個比較好的、"nice"的表現,希望能夠被大家表揚。你也說了,中國是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也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它想僅僅避免被指責、僅僅想作出一些好的舉措顯然已經不夠了。我覺得這次中國代表團的一個欠缺就是,可能他們還是沒有足夠的決心。既然我們來到哥本哈根,既然我們想要促成一個最後的協議,中國是需要發揮領軍的作用,而不只是站在中間,處在一個上下不得,被卡在中間的尷尬位置。這也是中國從這次會議中吸取的經驗教訓,既然國內低碳發展的道路是已經下決心確立了,已經有了目標,有了策略,那麼在國際上中國也應該作出跟自己的排放水準和現在的國際地位相符合的、更強有力的領導姿態來。這次中國是沒有表現出這樣的姿態。

德國之聲:氣候峰會期間,我們看到非常非常多的人都聚集在了哥本哈根,除了各國官方代表的成員之外,還有很多非政府組織,包括綠色和平。您感覺在峰會期間,作為非政府組織的成員,進入會場或者是參加活動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

李雁:這次哥本哈根峰會應該是史無前例地聚集了這麼多人,有NGO成員、青年人和參加各種街頭活動的志願者等等。這體現了全球民眾對於氣候危機的緊迫感,也體現出大家對會議的期望之大,希望自己的元首能夠代表自己的國家作出強有力的承諾。但是會議進行到第二周,讓NGO很失望的一點就是,他們進入會場變得非常麻煩。到最後變成限制相當嚴格,只有很少量的人可以進去。我們是幸運地進去了,其實還有很多NGO觀察員沒有進去。

其實在當時會議主辦單位之所以做出這樣的決定,多少就意味著他們已經事先預見到,最後的結果不會讓大量的民眾滿意,或者以環保為準繩的話是不會讓NGO滿意的。當時它預期的可能就只是一個政治宣言,這個宣言的內容對於真正防止全球變暖的作用會比較弱。但是結果果然就是這樣,而且可能比原先預期的還要更弱一些。所以再一次證明NGO對聯合國的觀察和監督是非常重要的。必須是一個公開、透明、各方都能參與的過程,才能保證最後達成的協議能夠讓最脆弱、最容易受到氣候變暖影響的國家的利益得到保護。而NGO在這個過程裡面是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的。

德國之聲:這次氣候峰會最後達成的並不是一個有約束力的協議,而只是一個意向性的宣言,表示在未來的一年裡要繼續進行談判。您對未來談判的前景如何看呢?

李雁:對於現在這份政治性的、主要國家同意的協議,我覺得也不是沒有留下任何資產。這裡面至少有兩點對於進一步開展談判、達成共識會有一定的作用,一個是美國國務卿希拉蕊‧克林頓提出的每年1000億美元的氣候保護資金援助,這個數字已經被拿到桌面上,希望所有發達國家能夠在這個水準上,把這個承諾具體付諸實現。

另外一個就是在這個協議裡面,其實對於發展中國家減排數據透明度的定義變得比較清楚,這其實也是哥本哈根會議期間一直僵持不下的焦點。雖然它不應該是焦點,但還是成為了焦點。無論如何,最終達成了協議,發展中國家會採取兩年一次的匯報,會增加透明度和國際參與。我覺得這一點儘管現在不是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的一部分,但是現在把這個問題說清楚了,可能更有助於大家在未來跳過這方面的阻礙,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到發達國家的減排目標上去。我希望這兩點多少還是能夠形成一定的基礎作用。

但是,回到聯合國的氣候談判裡面,畢竟還是194個國家都要參與,畢竟還是要照顧到那些最脆弱的、也是聲音最弱小的國家團體的利益。所以應該說未來一年的任務還是很艱巨,而且大家沒有多少時間可以浪費了。這次是說要等到明年召開墨西哥氣候大會時完成談判,但我們希望不要等到墨西哥峰會,但是我們會呼籲大家盡量在此之前就達成共識,不要往後再拖了。

採訪記者:雨涵

責編:樂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