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給中國的建議—中東專家致胡錦濤的公開信

2011年6月6日

近日,美國著名記者,三次普立茲獎獲獎人,中東問題專家托馬斯‧弗裡德曼(Thomas L Friedman )在《紐約時報》上發表了一封致中國政府的公開信。在信中,他從三個方面談到了中東革命對中國政府的啟示。

https://p.dw.com/p/11VLr
「阿拉伯之春」會給中國帶來什麼?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6月4日,美國著名記者托馬斯‧弗裡德曼(Thomas L Friedman)以「中國國防部」的身份,給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寫了一封公開信。在這封公開信裡,他從三個方面談到了中國政府應該從中東革命中學點什麼。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文章首先指出,在過去的十年裡,世界被更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從北京到波士頓,到內蒙古包頭,世界被智慧型手機、無線寬頻和其他網路平台緊密地聯繫起來。在敘利亞,人們每天把用手機和相機攝下的影片與圖像上傳到Youtube和Facebook。」阿拉伯地區的獨裁者們儘管可以控制國營電視台和電台,但無法切斷所有的通信網路。北京政府應該瞭解,在這個時代,沒有事情可以被隱藏而不被發現。

「卡爾森法則」
文章指出,「阿拉伯之春」的革命浪潮恰好證明了「卡爾森法則」(Carlson』s Law)。柯蒂斯‧卡爾森(Curtis Carlson)是位於矽谷的斯坦福研究所(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的執行總裁。他認為,來源於底層的創新雖然可能很混亂,但聰明且有效;而來自於高層的創新則往往有序但無效兼不合時宜。在當今的時代裡,創新的權力應當下移,即更貼近基層的民眾。

因此,他寫道:「埃及的穆巴拉克對社會動蕩的反應太遲鈍,處理手段也太僵硬。對於新時代的政治領袖而言,他們的角色應該是激發底層民眾的創造力,賦予他們創新的權利,並且疏導和融合他們的創新成果。而這需要給與底層民眾更多的自由。」

革命的導火索是對尊嚴的渴望
在文章的最後,作者認為,在這些國家,人們鬥爭的目標不是生存而是尊嚴。就像俄羅斯歷史學家列奧‧阿隆(Leon Aron)指出的,「阿拉伯之春」看起來與1991年的俄羅斯民主運動很相似——民眾強烈渴望主導他們自己的人生。他們要求有保障的政治權利和義務,國家不能憑一時的心血來潮就嘉許或剝奪他們的權利與義務。

作者寫道:「引發革命的不僅僅是GDP的上升或下降。革命的主題是尊嚴。我們總是誇大人們對GDP的要求,但忽視了他們的理想。而點燃革命導火索的火星卻恰恰總是人們對尊嚴的渴望。」

綜合報導:李立
責編: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