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紙包子引發信任危機

洪沙2007年7月27日

民間對「紙包子」新聞真假的懷疑和爭論再次引出中國社會信任危機的問題。圍繞紙包子事件中國公眾產生的對食品安全、新聞媒體以及政府部門的層層不信任中,將處理問題的地方政府尤其擺在了尷尬的位置。

https://p.dw.com/p/BMmc
真假難辨的包子圖片來源: AP

7月8日北京電視台生活頻道「透明度」欄目播出名為《紙做的包子》的節目。暗訪的記者報導稱,北京早點鋪有人用廢紙箱製造包子餡坑害消費者。該節目播出之後,中央電視台等多家大小媒體網站紛紛轉載,甚至跨海登陸日本、美國的新聞媒體,引起海內外廣泛關注。

10天之後,北京電視台在「北京新聞」節目中稱,該報導被查實為虛假報導,並為此向社會深刻道歉。一場熱熱鬧鬧由真到假的「紙包子新聞」本應就此平息下去,但是民間卻不斷把「新聞假還是包子假」的討論推向高潮。

中國官方宣佈「紙包子」新聞為虛假報導之後,策劃製作自編自導假新聞的北京電視台臨時人員訾北佳被刑事拘留,北京電視台台長被通報批評,電視台主管副總編記過處分,本人引咎辭職。記協表示憤怒,中宣部發通告。各級新聞單位甚至公佈舉報電話,表示自覺接受社會各界監督。短短一個多星期的時間,中國官方對紙包子事件採取的大動作大手筆顯示其鏟除假新聞、消除惡劣影響的決心。但是官方此次積極處理問題的態度卻被民間評價為「太主動、太熱心、太及時」。

南方都市報發表社論「從假包子到假新聞,一場信無可信的尷尬」。文章寫道:「10天前,民眾以為報導是真的,包子是假的;10天後,官方宣佈報導是假的,包子是好的。到底誰是真的,誰是假的,民眾落得一頭霧水。此刻,普通百姓只恨沒有一雙慧眼,能洞穿撲朔迷離的事態。」

民間對「紙包子」新聞真假的懷疑和爭論再次引出中國社會信任危機的問題。圍繞紙包子事件中國公眾產生的對食品安全、新聞媒體以及政府部門的層層不信任中,將處理問題的地方政府尤其擺在了尷尬的位置。中國資深媒體人李大同介紹澄清一條新聞真假的正常處理程序應該是:「由媒體自己澄清這其間的過程,向公眾鄭重道歉,並且開除制假人員。這是新聞媒體處理假新聞的正常程序。現在的情況是,政府出面,並且拘捕了他們所謂的製造假新聞的編導,這引起了公眾的反彈。政府不出面還好一點,政府一出面大家反倒會認為這是故意在掩蓋什麼東西。」

中國社會缺乏誠信,缺乏信任感已不是新生的社會現象。中國官方將其歸納總結為「誠信缺失道德失范」。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周孝正認為出現這種結果的原因是信仰缺乏,信仰缺乏導致社會信任鏈條斷裂。在分析社會信任鏈條民不信官這一環節的原因時,李大同說:「主要是近年來,一系列發生的政府在碰到重大公共安全事件上,普遍採取了掩蓋或撒謊的行為。導致了政府公信力的極度下降。」

真真假假的紙包子事件沉重撞擊著中國社會本已脆弱的公信力。媒體也隨著陷入信任危機。社會學教授周孝正認為,重樹社會公信力的前提是政府必須先取信於民,他說:「我們社會學說良性互動。比如說,傳統文化中有一種說法: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就是說,你把我當手足兄弟,我把你當心肝寶貝。這就是良性互動。一個國家如果想讓老百姓愛國,前提就是國家得愛老百姓。上樑不正下樑歪,上樑先正,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這就是誠信的根本;如果結黨營私,官員腐敗,不要再談別的了。說來說去還是一句話,就是積極地穩妥地進行政治體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