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米切裡希 - 心理分析和女性主義的驕傲

Christine von Soden2007年7月29日

有人說「人並不見得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得更聰明」,這句話顯然不適用於瑪格麗特•米切裡希。她是二戰後著名的心理分析治療師,曾在海德堡大學攻讀醫學。1955年與德國著名心理分析學家亞歷山大•米切裡希一起工作,墜入愛河,進而結為夫婦。她除了與丈夫一同從事德國戰後社會心理的研究以外,還在70年代公開支持當時風起雲湧的「婦女解放運動」,從而聲名鵲起。今年7月17日是她90歲的壽辰,德國之聲記者介紹了這位「女性主義」 的先驅。

https://p.dw.com/p/BNFy
Margarete Mitscherlich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1977,也就是30年前,丹麥籍的心理分析家瑪格麗特‧米切裡希在德國著名女性雜誌「艾瑪」的創刊號中,坦承自己是一名「女性主義者」。此語一出,引起社會嘩然。直到今天,她與「艾瑪雜誌」創辦人阿麗斯‧施瓦策爾仍然是要好的朋友。

1947年,年輕的瑪格麗特在瑞士的一家醫院,與後來成為她丈夫的亞歷山大‧米切裡希相識,並立刻熱戀上這名已經有了4個孩子的有婦之夫。1949年,兩人的兒子馬提亞斯來到人世。瑪格麗特十分低調地單獨扶養這個孩子。

1955年,離婚後的亞歷山大娶她為妻,並開始在法蘭克福攜手發展共同的事業:亞歷山大應聘成為法蘭克福大學「佛洛伊德研究所」的主任教授,瑪格麗特則在心理分析領域逐漸確立了自己的地位。在米切裡希夫婦研究工作中,最重要的一個論題就是有關納粹時期及戰後德國社會的心理研究。他們在引起社會動蕩的學潮期間,共同撰寫並出版了著名的「有關悼唁的無本領」一書。該書的中心議題,就是探討德國人為什麼迴避有關納粹罪責與責任的問題。

在風氣保守的那個年代,標榜「心理分析」和「女性主義」這兩個極具挑釁性議題的瑪格麗特‧米切裡希,一頭栽入了有關兩性平權的辯論。她的論據之一是:女性性格比男性溫和。而這一說法惹來了批評,有人認為此說是將女人定性為男人的受害者。

今天的瑪格麗特‧米切裡希並未因自己的國際聲望而與現實脫節:她雖已90高齡,但仍坦率直言,針砭時政,令人耳目一新。

提起自己的丈夫,她調皮地表示,鼓吹「女性主義」的作法並未毫無保留地獲得丈夫的全力支持,她說:「理論上他完全站在我這邊兒,但實際上只是偶爾支持我的看法。他有時認為阿麗斯給我打太多電話,或報怨我過於頻繁地參加有關女權運動的會議,還在會上發表講話什麼的。」

1982年亞歷山大‧米切裡希去後,瑪格麗特也逐漸被人遺忘。她對此所作的詮釋是:「天啊,他既然已經走了,那麼始終伴隨在他旁邊的那個女人也該走了吧!我們終於擺脫了他,他的女人也該走開了。我相信,人們一定不能諒解我曾經說過我是個女性主義者。但我深感自己是一名徹頭徹尾的女性主義者。」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轉載或引用請標明出處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