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社會陷入信任危機

2013年1月8日

日前,中國社科院發布《社會心態藍皮書》,總結過去一年中國居民心態發展趨勢。報告稱中國社會的總體信任度繼續下降,階層和群體間的矛盾加深,導致社會衝突增加。

https://p.dw.com/p/17Fw6
Migrant workers take a rest at the Tianfu Square in Chengdu in southwest China's Sichuan province on Sunday, March 21, 2010.(Photo By Evens Lee/Color China Photo/ddp images/AP Images)
圖片來源: AP

(德國之聲中文網)本周一(1月7日),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舉行了2012-2013年度《中國社會心態研究報告》(簡稱《社會心態藍皮書》)的發布會。報告對一年來中國社會的心理健康、生活滿意度、安全感、社會公平感、社會信任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分析了以上領域的發展勢態和存在的問題。

不信任的惡性循環

中國媒體總結報告得出的一個結論是,中國社會的總體信任度進一步下降,已經"跌破及格線"。藍皮書顯示,中國社會人際間的不信任繼續擴大,只有不到一半的人認為社會上大多數人可信,信任陌生人的只有兩到三成。群體間的不信任加深和固化,表現為官民、警民、醫患、民商等社會關係的不信任,這導致社會衝突增加,又進一步強化了社會不信任,造成惡性循環。

A scavenger looks for plastic bottles from a public trash bin with a propaganda of a perfume as background Wednesday Sept. 3, 2008 in Shanghai, China. China may raise its poverty threshold to double the number of people eligible for government help as income gaps reach their widest level in three decades, state media reported Wednesday. (AP Photo/Eugene Hoshiko)
社會分化削弱人際間信任圖片來源: AP

清華大學社會學教授李盾對德國之聲表示,社會信任缺失的現象由來已久,可以追溯到文革時代:"從文革之後就產生了非常嚴重的信任缺失。後來更由於發展的一種路徑依賴,利益的分化和政府官員的一些作為,使這個問題更加嚴重。現在這還表現在比如共識的缺失,這都是由計劃經濟體制時期的遺產造成的現象,以及後來在此基礎上社會利益的分化和政府的一些行為造成的。"

引爆點降低

藍皮書還指出,"小悅悅事件"、"南京彭宇案"引發的對"老人跌倒要不要扶"的爭議,以及對劉翔在奧運會比賽上摔倒的質疑,都是社會信任惡化的表現。報告還提到,中國社會的階層和群體更加分化,底層認同更加普遍,這使得"民意極端化"。

李盾也認為,中國民間的不滿情緒一直在積聚發酵。"在社會轉型的過程中,由於長時間的改革停滯,兩種體制並存,所以形成的更嚴重的問題,恐怕是上層貪腐、底層墮落的這種現象。就是說社會轉型具有一種非常強大的腐蝕性,結果是有種說法叫'人心壞了',人們相互之間更不敢去相信誰。"

A protester holds up a banner in Zhejiang province's Ningbo city, protesting the proposed expansion of a petrochemical factory Sunday, Oct. 28, 2012. Thousands of people in the eastern Chinese city clashed with police Saturday while protesting the proposed expansion of the factory that they say would spew pollution and damage public health, townspeople said. (AP Photo/Ng Han Guan)
對政府的不信任:寧波環境抗議圖片來源: dapd

藍皮書說,不斷發生的社會性事件導致社會情緒的耐受性和控制點降低,社會事件的引爆點降低。仇恨、憤怒、怨恨、敵意等負向情緒與需求不滿足、不信任、社會階層分化有密切關係。一些本該同情卻欣喜、本該憤恨卻欽佩、 本該譴責卻讚美的"社會情緒反向"現象值得警惕。

只做好事還不夠

本次報告首次對網路民意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2012年的網路維權事件中,社會民生類事件佔了三成,列第一位。民眾對住房、環境、交通和食品安全等基本生活需求的標準進一步提高,權利意識、參與意識增強。

The offocial of Taiwan Department of Health packs a milk powder sample to test , Tuesday, Sept. 23, in Taipei, Taiwan. Melamine-tainted dairy products have killed four infants and sickened more than 50,000 children in China. Taiwanese officials say they are conducting a sweeping food inspection to assure consumers that local milk supplies are free of chemical contamination.(AP Photo/Chiang Ying-ying)
民眾需要清潔安全的食品圖片來源: AP

報告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議,包括在關注民生的同時,重視群體接納、認同、尊重性等社會性需求,關注社會中低層群體的處境,改善公共服務,發揮公共權力的作用建立社會信任機制等。李盾認為,這類建議雖然都有可取之處,但實際操作上很難做到。他說: "中國社會發展到今天,如果沒有一個整體的改革的話,很多問題都是難以解決的。表現得最明顯的對黨政機構的不信任,這不是簡單地作一些好事,在民生上多用些錢就能夠解決的。"

有關社會信任度的調查是社科院課題組與專業調查公司合作進行的,在全國7個主要城市採集了近2000個樣本,中小城鎮和農村沒有納入抽樣範圍,此外在網路輿情中沒有將微博包括在內入。報告作者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承認,這是人員和經費不足導致的,今後將陸續增加觀察點和覆蓋面。

作者:葉宣

責編:樂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