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相對主義的人權觀得到更多支持

採訪記者:李魚2006年5月11日

5月9日,聯大召開全體會議選舉產生人權理事會。中國獲得146票,當選該機構的成員國。人權組織普遍呼籲,不該讓中國這樣人權記錄較差的國家進入聯合國人權理事會。但德國波鴻大學東亞政治研究所所長辜學武教授卻認為,中國人權政策和事業的改善會由此得到推動力量。以下是辜學武教授接受德國之聲中文網訪談的全文。

https://p.dw.com/p/8SKt
聯合國雖然存在,但它不是一個有主宰能力的超級政府圖片來源: AP

德國之聲:

中國在一周前才正式宣佈申請加入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我們猜測,中國一定是用了時間做了考慮和論證工作。那麼,中國加入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最根本得原因是什麼呢?

辜學武:

自從中國成為一個崛起的大國之後,它不放棄任何一個有利的機會在國際上爭取話語權。中國在1990年底之前處於學習階段,但現在,在國際各類重要場合,中國都在取自己的一席地位。這是中國加入人權理事會最重要的動機。

德國之聲:

成了人權理事會成員之一,這一現實能夠推動中國人權狀況的改善嗎?

辜學武:

從理論上說,成為人權理事會成員,應形成對中國的很大壓力,這是第一點。同以前的人權委員會不同,現在的理事會成員國增加了很大的責任感。人權委員會不是聯大直屬機構,沒有很大權威性。現在的理事會直屬聯大,成為這樣的成員,責任自然增大,曝光度更高。第二,理事會的監督性增強了。以前的委員會一年只開大約5至6星期的會,就像中國人大常委會,而現在的理事會每年則開3至4次會,總會期不得少於10周。以經常、不間斷的方式審視各國的人權狀況,有利於壓力和監督性的增強。最後,新的理事會將體現更大的公平性,成員國任期最多兩屆,然後必須退出一年,之後重新參與競選。由此可見,我個人認為,中國人權狀況政策和事業的改善會得到推動力量。

德國之聲:

既然成為人權理事會成員是好事,是一種推動人權改善的力量,那麼,為什麼在選舉之前,許多人權組織呼籲不要讓古巴、中國、伊朗和辛巴威这樣的國家加入人權理事會呢?

辜學武:

雖然中國的人權狀況有了某些相對的改善,但西方媒體及政治家對此還是非常不滿。這一點可以理解,因為標準不一樣。西方的人權標準很高,用它來衡量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得出的結論當然不一樣。他們不希望人權記錄不好的國家參與聯合國人權事務,這是一種以意識形態觀點來看待問題的做法。

我認為,聯合國包括了191個成員國,其中,同中國人權觀持相同觀點的國家應該是佔多數的。這可以從本次投票結果得到驗證:有140多個國家投了中國入選的贊同票。

西方提倡的是人權的全球主義,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則主張相對主義,即一個國家人權狀況的好壞,視各國的具體環境來判定。相對主義的觀點似乎得到大多數聯合國成員國的認同。中國的高票當選,並不是偶然。

德國之聲:

德國聯邦政府人權專員諾克(Guenter Nooke)5月9日接受德國電台採訪時說,嚴重侵犯人權的國家,比如伊朗,不應成為人權理事會成員。但中國是一特例。他解釋說,中國和俄羅斯都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他們的影響力巨大。如果影響力巨大的國家就可以左右投票國的意志,那麼,人權理事會的行動能力豈不又該受到質疑?

辜學武:

國際政治總是處在一種現實同理想的搏鬥之中。德國政府人權專員相對認同現實主義觀點。在當今世界,雖然有聯合國的存在,但它不是一個有主宰能力的超級政府。換句話說,世界朝什麼方向發展,世界經濟秩序應該怎樣,還是大國說了算。這是現實,只有承認現實,才能做出真正推動人權發展的行動。

從歷史的角度看,聯合國有這樣一個理事會比沒有好,儘管它會受到大國的操縱,因為大國有實力,有資源,有能力影響表決的結果。但這個理事會對大國來說,也是產生壓力的,因為世界的透明度在增加,輿論也構成大國為所欲為的障礙。因此,我認為,隨著人權理事會的誕生,世界上多了一個人權問題的平台,它對大國也產生監督作用,會對國際人權事務產生正面效果。人權理事會是否會墮落到以前委員會的地步,還有待觀察。關鍵在於,新誕生的聯合會人權理事會能否切實貫徹它的監督性、公平性和權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