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巨匠巴赫和亨德爾作品意義重大
2005年6月18日提起德國的古典音樂,人們自然會想起其中的兩位音樂巨匠-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和喬治.弗裡德裡克.亨德爾。巴赫的復調音樂堪稱後人的楷模,而亨德爾的多產歌劇以及戲劇清唱劇則是人類音樂史上的寶貴財富。尤其是在亨德爾生命的最後7年中,儘管他雙目失明,但仍勤奮筆耕,並繼續指揮演唱清唱劇,令人贊嘆。
德國著名作曲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的一首詩歌詠嘆調以及喬治.弗裡德裡克.亨德爾(1685-1759)的一首康塔塔原稿在魏瑪的安娜-阿瑪利亞圖書館以及慕尼黑國立圖書館先後被發現。6月7日,德國各大通訊社報導了這兩起重大的意外發現。兩部作品的復出被視為音樂史上具有極其重要意義的事件。
萊比錫巴赫檔案館負責人,也同時是德國巴赫萊比錫音樂節負責人的克里斯托弗-沃爾夫教授表示,「這是一起轟動事件。」巴赫聲樂作品最後的一次發現是1935年,距今已有70年的歷史。
德國之聲音樂部資深編輯格拉夫說:「我也認為,這的確是一件驚人的轟動事件,令人高興。巴赫生活的年代距今已很遙遠,他的作品原稿都是用墨水寫成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字跡會消失,所以德國為了拯救巴赫的作品投入了很多資金。假如我們不發現這些作品,它們也會自行消失的。」
發現巴赫的這首詠嘆調的是沃爾夫的一名手下工作人員-現年27歲的博士研究生米夏爾-毛爾。毛爾的研究課題原本是歌劇,意外中卻發現了巴赫的這首詠嘆調。毛爾說:「那天,我在安娜-阿瑪利亞圖書館中工作了好幾個小時,可以說廢寢忘食,當我發現了巴赫的詠嘆調樂譜時,我簡直難以相信這一切都是真的。」
值得慶幸的是,去年9月安娜-阿瑪利亞圖書館發生大火時,幸好巴赫的這部作品與其它作品一道被事先轉移至作品修復工作室,才得以倖存。
巴赫的這首詩歌詠嘆調誕生於1714年10月,是為了慶祝薩克森-魏瑪公爵維廉.恩斯特(1662-1728)52歲生日創作的。這是一部優秀的作品,也是1700年前後巴赫用這一體裁創作的唯一作品。詩歌出自當時的新教郊區牧師約翰.安東.米柳斯之筆。每逢恩斯特公爵過生日,都會接到許多神職人員以及親朋好友的讚美詩。牧師米柳斯的這首12節詩便是其中之一。詩的開頭是「上帝無所不在。」據稱,巴赫的這部作品將由英國著名指揮家約翰-埃利奧特-加德納指揮錄製。
德國之聲音樂編輯格拉夫強調指出: 「巴赫作品的復出之所以意義重大還因為它多少彌補了我們對巴赫的認識上的欠缺。我們對巴赫的瞭解實在是太微不足道了。尤其是有關巴赫的生活內容,我們知道得太少。除了作品之外,幾乎沒有任何個人筆記信件得以保留,在這一點上與貝多芬和莫扎特完全不同。」
令人幾乎難以置信的是,幾乎在同一時刻,巴伐利亞的國立博物館也發現了亨德爾的一首為女高音、羽管鍵琴而作的獨唱康塔塔。經有關專家鑑定,它確實是亨德爾的手筆。這部作品的發現為當代音樂家正確詮釋亨德爾的作品提供了極高的參考價值。
按照當年的配器方式如實詮釋古典音樂家的作品的演奏方式在德國愈發被看好,儘管這種演奏方式不無爭議,但其在德國音樂界的普及趨勢已是不爭的事實。兩部作品原稿發現的價值也由此可見一斑。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
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