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環保與經濟難兼顧,紅綠政府平息爭端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 2004年3月30日

2005年起,歐洲範圍內將引入溫室氣體排放許可證交易制度。到今年3月31日之前,各國應將2005年至2007年之間本國溫室氣體排放量計劃指標上報布魯塞爾。但是,這一制度在公認的「環保模範學生」德國引起了各種利益衝突,執政的紅綠聯盟也爭吵到了要分手的地步。

https://p.dw.com/p/4qqa
克萊門特與特裡汀針鋒相對圖片來源: dpa

經過昨晚(3月29日)在總理府五個小時的激烈爭吵,聯邦經濟部長克萊門特和環境部長特裡汀達成了如下妥協:參加溫室氣體排放許可證交易制度的2400餘家德國工廠在第一階段(2005年-2007年)每年總計被允許排放5.03億噸二氧化碳,第二階段(2008-2012)每年二氧化碳的排放總量被進一步限制在4.95億噸。這兩項指標比環境部長特裡汀當初的要求各多出1500萬噸,而更接近克萊門特的目標。

歐盟將於2005年1月1日起引入溫室氣體(以二氧化碳為主)排放許可證交易制度。在這一制度下,作為二氧化碳排放大戶的電廠、大型工廠和工業設備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以許可證的形式被限定在一定噸數之內,如果有哪家想排放超過額定的二氧化碳,就必須要購買按噸計算的排放許可證;而另一方面,排放額度使用不完的企業則可以將剩餘額度賣給其它企業。由此就形成了一個二氧化碳許可證的交易市場。

半年以來,來自綠黨的環境部長與社民黨的經濟部長所爭執的不是這一許可證交易市場本身,而是由此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限額分配問題。經濟部長克萊門特為了給工業界「減負」,主張不限制或從寬限制2007年到2012年間的德國工業界二氧化碳氣體排放量,而特裡汀則主張到2012年德國工業應該將年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到4.8億噸。臨近3月31日這個期限,兩位部長的爭執甚至關係到了紅綠兩黨能否繼續聯合執政。昨晚,總理施羅德和外長菲舍爾不得不出面在兩位部長之間調停,經過5個小時的挑燈夜戰,雙方終於達成妥協。

特裡汀說,所達成的妥協較好地兼顧了經濟與環保這兩個目標,並向工業界發出了應該在環保型現代設備上多投資的訊號。克萊門特則說,這是一個理智的妥協,因為它既達到了德國大氣保護的目標,又同時保證了德國經濟的競爭能力。

這一妥協在綠黨陣營遭到不少批評,綠黨聯邦議會黨團副主席洛斯克對此表示很失望。還有一些綠黨議員認為,如果德國工業界不能進一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那就只能要求交通業和普通公民去承擔更多的義務了,譬如說交納更多的能源稅。

經濟部長克萊門特不想讓德國始終在世界上扮演一個「環保模範學生」的乖角色。在最近的一次報紙採訪中,克萊門特說:「我們現在是世界上大氣保護的先驅。我們沒有必要獨立特行。」如果德國環保標準過於嚴格,德國的企業就有可能萌生轉移到國外的想法,這是一個很顯然的經濟學常識。

德國在1997年的「京都協定書」上承諾,到2012年時,溫室氣體排放量與1990年水準相比減少21%。目前,德國大型工業設備每年向大氣層中排放二氧化碳的數量約為5.05億噸,與1990年相比已經減少了19%。在德國,過去的十年裡,交通是唯一一個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的領域。根據德國經濟研究機構調查,1990至2002年,德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了近9%。減排成效最為顯著的是工業界,減排率達到36%,緊隨其後的是商業、手工業和服務行業,減排率總共為35%,能源工業降低15%,而私人家庭的減排率則為7%。讓人感到安慰的是,1999年以來,私人汽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略有下降。

特裡汀指出,如果嚴格執行「京都協定書」,德國從現在到2012年只允許總排放8.46億噸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的排放限量和即將引入的許可證交易市場將對德國經濟界不同行業產生不同的影響。例如,一些煤炭發電廠將增加數億歐元的購買許可證成本,而一些沒有二氧化碳排放問題的核電廠則希望通過出售排放許可證賺一筆錢。為了能夠實現進一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目標,一些煉鋼廠、玻璃廠和陶瓷廠必須要減小產量。為了避免這一局面,克萊門特與特裡汀達成的妥協中特意將這些行業「計劃單列」。該妥協還保留了議會修改和重新分配排放量指標的可能,目的是保證在其它歐盟國家提高排放量指標時,德國能及時做出相應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