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獻給台灣最美好的情書

2012年2月17日

台灣教父級導演侯孝賢領軍的電影《10+10》參加今年柏林電影節的全景單元。這部由20位台灣導演共創的影片被稱是「獻給台灣最美好的情書」。

https://p.dw.com/p/144eD
圖片來源: Fotolia/Stefan Körber

(德國之聲中文網)《10+10》這部電影是由台灣金馬影展發起的電影聯合創作計劃。總共聚集了20位台灣老中青導演,以"台灣特有"為主題,每人分別拍攝5分鐘,最終將一部114分鐘片長的完整的《10+10》呈現在熒幕上。

20部短片中風格迥異,有紀錄、有純情、有荒誕、有寫實、有黑色喜劇也有魔幻想像,內容涉及台灣的時代變遷、青春情懷、家族情感、校園暴力等方方面面。有評論說,這部電影"全面觀照了台灣社會過去百年的變遷,也從中淘洗出歷史洪流裡補課或忘的記憶與情感"。

台灣的創作自由居兩岸三地之首

帶領8位導演前來柏林電影節參加展映活動的侯孝賢導演戲謔地說,參與這部影片的20位導演在拍攝過程中"不由自主地就靈魂出鞘了"。他說,看影片就是看一個導演的個性,每個人的感受都不一樣。"有的人感受到的是社會結構的壓力,有的人感覺到的是暴力……整部片子完成之後,我感覺完全呈現出台灣的本質或者說宿命。台灣其實最早只有原著民,其他全部是外來者,所以它的問題非常多。這20部短片我自己在看了之後覺得,原來每個人都對這片土地都有他的來源和不同的想法,非常有意思"。

對於短片《無國籍公民》的導演朱延平來說,《10+10》這部影片最重要的意義就在於把台灣老中青三代導演聯合在一起,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向心力。"20部短片加在一起表達了台灣的自由繁榮以及創造性和獨立特性。台灣電影的創造性、和諧性和團結性在兩岸三地都處於領先地位。"

新人"懷舊"老人"觀新"

20部短片分別由台灣10位"老導演"和10位"新導演"共同完成。"老導演"鄭文堂說,他認為新老導演在拍攝短片的時候沒有特別明顯的差別。"很多新導演拍片子卻帶有比較明顯的懷舊情懷"。同樣屬於"老導演"的張艾嘉認為,新老導演關注的題材會略有差別。年輕一代更會去追溯歷史,而老導演反而比較關注現實社會中存在的問題。新生代導演陳駿霖說:"'老導演'們同我們相比會更有安全感,他們不需要像我們這樣那麼講究架構和節奏感。我覺得他們的片子比較像詩,比較抽象。我在拍片子的時候比較刻意地控制,他們拍攝的時候更加順其自然。"

電影的價值不只在於票房

在談到目前台灣電影業發展的問題時,鄭文堂坦稱,如果只從市場的角度考量,中國的電影市場"十分迷人"。因此如果想打入中國市場,在創作的時候需要考慮很多。"很多東西不能拍,很多東西不能寫。有很多限制。但有些人會說,我還是拍我自己想要的東西,那他的片子就進不去中國市場"。

年輕導演楊雅喆說:"我覺得我們這一代受台灣新電影的大導演影響很多,對我們這一輩創作者而言,電影的價值不是只有票房。有些時候電影是民主溝通的一種渠道。如果電影《10+10》可以在中國大陸放映,對我們來說是一件很好的事。大陸人可以更加認識我們台灣。"

"然後,一切會更好"

《10+10》電影的官方部落格上記錄了這樣一段話:"台灣的氣味與人情、台灣的缺憾與矛盾、台灣的文化與價值、台灣的舊日印記、台灣的此時此刻,使我們,成為了我們,記住我們現在的樣子,然後,一切會更好。 "

作者:洪沙

責編:謝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