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牙買加還是以色列?德國執政游戲越弄越玄

德國之聲中文網 瀟陽2005年9月20日

德國大選後兩天,全德國都在絞盡腦汁猜測下屆政府的組成。紅黑黃綠四種顏色組合變換莫測,人們發揮了極大的政治想像力,加勒比海的小國牙買加成了德國媒體的熱門詞,「以色列模式」也成為了德國政壇權力分配游戲的一種玩法。

https://p.dw.com/p/7CRx
這就是「牙買加組合」

「黃綠姐妹雙嫁」嫁到「牙買加」?

獲得9.8%選票的自民黨沒能得到依附聯盟黨組成黑黃政府的機會,綠黨靠8.1%的得票率也沒能挽救與社民黨的紅綠執政聯盟。由於各黨派都堅決否定了與得票8.7%的左翼黨「婚嫁」的可能,只有自民黨和綠黨捆綁在一起才能構成一個改變執政格局的重要砝碼。自民黨和綠黨也知道自己的身價不薄,目前頗有待價而沽的得意。

自民黨主席威斯特韋勒在大選當晚擺出姿態,表示要麼與聯盟黨「結婚」登堂,要麼就誰也不嫁坐守反對黨冷板凳。不過,僅僅過了20小時後,威斯特韋勒又向綠黨暗送秋波,暗示可以考慮黃綠二姐妹同嫁聯盟黨這個黑大哥,成就「牙買加」(牙買加國旗是黑黃綠三色組成)式婚姻。自民黨的一些其它重量級人物也在大選後的第二天紛紛表態說,自民黨與綠黨在綱領政策上的「交集」還是很大的,「牙買加」組合的希望大於紅黃綠的「交通燈組合」。

Panoramabild: Wahlabend FDP Westerwelle
自民黨沒想到自己會這麼搶手圖片來源: dpa-Report

綠黨與自民黨向來都是兩股道上跑的車,綠黨領軍人物菲舍爾與威斯特韋勒從來就互相沒有給過好臉。自民黨和綠黨在薪水法、土耳其入盟以及退出核能上態度南轅北轍,綠黨籍的現任環境部長特裡廷表示這是兩黨之間很難踰越的障礙。綠黨主席之一克勞底婭.羅特女士也表示很難想像綠黨會與極端保守的基社盟主席斯托伊貝爾同閣論政。綠黨在大選後的第二天開會後達成的多數共識是:寧可在野,也絕不當黑黃二黨上台的「助推器」。不過,不論是菲舍爾還是羅特,都留下了「可以與黑黃二黨談談」的一道後門。但是,綠黨面對「牙買加」的最大障礙還是心理上的:他們擔心,一旦棄紅投黑,下屆選舉就會受到綠色選民的嚴厲懲罰。

社民黨頻頻向自民黨示愛,但是卻落得了熱臉貼冷屁股的尷尬,突然間身價倍增的威斯特韋勒甚至覺得社民黨的死纏爛打的追求方式已經是人身騷擾了。至少是現在(9月20日)看來,社民黨最希望的「交通燈組合」是一廂情願,希望渺茫。

「大聯合」聯出「以色列」?

黃綠兩黨的砝碼也可能突然「人間蒸發」,如果社民黨和聯盟黨舉行「大象婚禮」,組成紅黑「大聯合」。民意調查顯示,雖然三分之二的德國人都對大選結果表示失望,但是大部分人仍然希望各黨派接受現實,盡快組成聯合政府,而「大聯合」又是相對來說最能被選民接受的組閣方式。

「大聯合」的最大障礙是施羅德和梅克爾在總理人選問題上互不相讓。社民黨向聯盟黨開出的條件是只有讓施羅德繼續任總理才考慮大聯合,而以三個席位超過社民黨的聯盟黨則堅持總理人選只能來自議會第一大黨團。社民黨有些近乎「耍賴」地說,聯盟黨是基民盟和基社盟的聯合體,因此應該分開算,這樣社民黨就是議會黨團的老大了。社民黨還說,聯邦德國歷史上就有過非議會第一大黨團出總理人選的先例,而且基本法上甚至沒有規定總理人選一定是聯邦議員。

Angela Merkel im Amt bestätigt
梅克爾還暫時是聯盟黨的領頭小羊圖片來源: AP

就在德國政壇和媒體熱炒「牙買加」、「交通燈」和「大聯合」時,坊間又傳出一個新的「以色列版」大聯合模式。大選後的第一天,基民盟黨籍的黑森州州長羅蘭.科赫就提出,可以考慮讓梅克爾直接在議會上經過三輪選舉以相對多數出任總理。按照德國基本法,聯邦議會選舉總理有先後三輪選舉的可能:第一選舉的提名權在總統,但如果總統提名的人選沒有獲得絕對多數,聯邦議會就有義務在14天內自己提名候選人並選舉,如果候選人同樣沒有獲得絕對多數,就進入第三輪選舉:獲得相對多數的候選人即可出任總理,前提是總統接受這一結果;如果總統不接受,就可解散議會,重新進行議會大選。

但是,這種不經過事先黨際間組閣談判而直接進入選舉的方式對梅克爾來說充滿風險。鑑於梅克爾領導下的聯盟黨在大選中可以說是似勝實敗,梅克爾在黨內的權威已經大打折扣,只要聯盟黨議議員中有幾個人倒戈,梅克爾就可能在第三輪選舉中敗給對手,而這個對手極有可能就是施羅德。因此,對於黨內對手已經虎視眈眈的梅克爾來說,這不是一個明智的方案。

於是,在柏林的政治圈子裡就流傳這樣一個大膽的變種版本:紅黑組成大聯合,但是施羅德和梅克爾這兩個冤家對頭都退居後台,不再考慮出任總理。大聯合期間,社民黨和聯盟黨輪流坐莊,各任總理兩年,就像以色列的工黨和利庫德集團輪流坐莊一樣。

這一「以色列」版的大聯合對於社民黨和聯盟黨來說不啻於是一場「政變」,因為它意味著拋棄施羅德和梅克爾這兩個總理候選人。「政變」並非完全不現實:社民黨的前北威州州長施坦布呂克和基民盟的黑森州州長科赫被認為是合適的替代人選。

總的來說,社民黨的「政變」可能性不大或者說難度更大,而基民盟的「政變」卻已經是具備了天時地利人(不)和三個條件。

雖然基民盟大選後第二天(9月20日)就開會再次確認了梅克爾的領導人地位,但是這全是因為目前局勢混亂不宜自亂了陣腳,而秋後卻肯定會重新算帳。在基民盟,各路諸侯也許早就等著看梅克爾下台的好戲了,下薩克森州州長烏爾夫、黑森州州長科赫和薩爾州州長穆勒不但有取代梅克爾的實力,而且也被媒體認為早有這樣的野心。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
本站網址:www.dw-world.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