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牆外文摘:浩渺宇宙間一群「玻璃心」

摘編:張平2016年7月24日

達賴喇嘛可能轉世到別的星球?中國「玻璃心」卻還在抗議日本大胃女郎的吃香蕉表演。

https://p.dw.com/p/1JV3S
USA Indianapolis Dalai Lama trifft auf Lady Gaga
(資料圖片:達賴喇嘛與Lady Gaga的會面)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M. Conroy

(德國之聲中文網)台灣《報導者》發表達賴喇嘛專訪,在回答如何解決國際難民危機時,達賴喇嘛說,"那些歐洲國家,特別是德國,有一位很棒的女總理梅克爾,提供了很大的援助,我覺得很棒,很有勇氣,但是除非他們(難民)在自己的國家帶來和平,否則沒有解方"。

關於轉世,達賴喇嘛說,"我完成我的責任,實際上,下一個達賴喇嘛的轉世不關我的事,是由我的老闆們做主,那是神祕的層次,我是真心地如此相信,由這些老闆們決定是否要有十五世的達賴喇嘛,在這裡或那裡轉世,由他們決定"。但是,他每日祈禱能"在一個能夠幫助其他人的地方轉世,或者我轉世成為一個戰士",甚至是在別的星球。

達賴喇嘛稱讚習近平很有勇氣地打擊貪污,但是認為"貪污是整個系統的問題,給了有權力的人貪污的機會","有些中國人說,打擊貪污的工作本身也創造了貪污,所以是無止盡的貪污"。

Taiwan Leon Dai in Taipei
台灣演員戴立忍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Imaginechina

台灣藝人需要自己的舞台

國家政策研究者褚瑞婷在台灣《風傳媒》發表文章《藝人的兩難,文化部該出來面對了!》,認為批評演員戴立忍為了人民幣委曲求全的人,忽略大陸做為亞洲最大的影音內容製作與交易市場對台灣影視產業的重要性。"若台灣影視人才無法在更大的舞台被看見,台灣該有的話語權可能將消失得更快"。

褚瑞婷說,放眼亞洲各國影視產業的市場環境,從製作作、發行、映演平台,乃至最關鍵的影視人才,日本、韓國、大陸都各有各有強項,在海外市場也佔有一席之地,自成一格,台灣則是相對弱勢許多。她呼籲台灣"要一套完整的影視發展政策,積極爭取更高的文化部預算投入並製作大型影視作品,有計劃性地創造新時代的經典之作,而不能只是片面的輔導或扶植"。

玻璃心如何煉成?

日本大胃女木下佑香表演一口氣吃掉137條香蕉,在網路上載影片後引起中國網民不滿,質疑她在南海仲裁後,吃懷疑產自菲律賓的香蕉,且影射13.7億中國人口,"是不是覺得我們中國人好欺負?"如此"玻璃心"是如何煉成的?媒體人潘小濤在香港《蘋果日報》發表文章分析說,首先,這是腦部長期被洗的結果。"中國民族主義者跟川普、歐洲右翼分子等不同,以愛黨愛國為己任,對執政黨的錯誤和社會問題視若無睹,眼中只有幾千公里外的南中國海和釣魚台"。

潘小濤認為,資訊來源的單一化及嚴重的自卑心理也是重要原因。此外,躲在"民族主義"大旗之下是最安全的。在現實生活中,他們沒有投票權參選權等政治權利,更沒言論結社等自由,不僅不能影響國策,也不能妄議國政。 "但有了'民族主義'這護身符就不一樣,說話的空間大了,因愛國之名去集體起鬨就更安全"。

政治問題應當政治解決

香港立法會參選人被要求填寫一份"確認書",申明擁護《基本法》裡關於"香港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割一部分"的條文。媒體人曾志豪在《明報》發表文章說,這件事的本質,是典型的"政治問題,法律解決"。

曾志豪說,港獨是一個政治問題,涉及這個城市的人民如何回應來自大陸的政治壓力。"要解決政治問題,唯一的做法便是政治回應。如何能增強市民對一國兩制的信心、如何能保證中央不會插手香港事務,這才是針對問題的做法"。但是現在試圖利用一個官員口口聲聲"合法"的程序,去阻止參選人的港獨訴求。"客觀效果明顯是弄巧反拙,'獨派'聲勢更高漲"。

Berühmte Protestfotos
美國防暴警察面前穿著連衣裙的黑人女性伊莎•埃文斯(Ieshia Evans)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AP Photo/M. Becherer

從坦克人到連衣裙女郎

《紐約時報》時尚評論家范妮莎•弗裡德曼發表文章《連衣裙與防暴警服的對抗》認為,從天安門前的坦克人,到巴吞魯日防暴警察面前穿著連衣裙的黑人女性伊莎•埃文斯(Ieshia Evans),「這些照片有力反映出當代社會的暴力、動蕩和分裂」。

在談到中國坦克人時,弗裡德曼說,"照片中的那個男人穿的是典型的辦公室著裝:前襟有鈕扣的白色襯衫和西裝褲--無論哪個國家,哪個地方的男人每天上班都會穿的那種"。"這些衣服進入我們潛意識的聯想,把遙遠的事件與我們的自身經歷聯繫起來。它們傳達出這樣的一個事實:這些人都是普通公民,為了他們所堅信的東西而站了出來。它們強烈突顯出平常與超常之間的碰撞。它們讓事件顯得個人化"。因為,"那種服裝你有,我也有。看到它們,我們也就看到了自己"。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