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牆外文摘:中國將對台灣發動混合戰爭?

2021年5月16日

有評論認為,中國打壓台灣的下⼀步就是製造分化與內亂。認知偏誤原則或「不理性」⾏為模型則顯⽰中國同樣會利⽤代理⼈進⾏破壞⾏動、暗殺計劃、游擊戰等,在解放軍攻台前引發內亂。

https://p.dw.com/p/3tSqC
Symbolbild China und Taiwan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Chiang Ying-ying

(德國之聲中文網)台灣《上報》發表文章《台灣與戰爭的距離:所有⽅案都要做準備》,作者寇謐將(J. Michael Cole)說,理性⾏為理論、認知偏誤原則與「不理性」⾏為模型均推估,中國極可能以各種理由來發動「灰⾊地帶」⾏動與混合戰爭。根據理性⾏為理論分析,中國會在台灣網羅親中團體,吸收武裝份⼦,於台灣各地部署「同路⼈」來替中國進⾏任務,包含破壞、暗殺或恐怖活動等。透過中華統⼀促進黨或⽵聯幫直接在台灣動⼿,中國不需要動⽤解放軍也能造成台灣極⼤的威脅,更可以對外否認參與其中。

作者認為,中國打壓台灣的下⼀步就是製造分化與內亂。認知偏誤原則或「不理性」⾏為模型則顯⽰中國同樣會利⽤代理⼈進⾏破壞⾏動、暗殺計劃、游擊戰等,在解放軍攻台前引發內亂。相同的計謀亦可施⾏於沖繩的駐美軍基地,所以過度聚焦於解放軍的傳統武⼒反⽽會看不清中國的新型態威脅。現今台灣的國防、警政、情資系統尚未表現出充分認知中國的混合戰爭形態的破壞⼒,更遑論有⾜夠能⼒應付中國發動的各類威脅。

搭上資本便車的反美明星「學者」

台灣《端傳媒》發表文章《學者粉圈、民粹動員與流量經濟:當民族主義學者沈逸「網暴」胡錫進》,作者韓大狗認為, 以吸引流量為第一目的的媒體經濟和知識經濟,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學者參與進來。在觀察者網的競爭壓力之下,《環球時報》的盈利能力已經顯得越來越力不從心。其中的一個原因在於,前者的主要受眾是三十歲以下的年輕人,而後者的主要受眾群體則是中年人。前者不僅更容易為知識付費的潮流買賬,也在輿論場上更為活躍,聲勢更大;而後者中的很多人還在以訂閱紙質報刊的方式進行閱讀,較難參與網路经濟和網路討論。

Smartphone User in China
吸引更多人參與網路经濟和網路討論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Qi yunfeng - Imaginechina

文章說,想必很多學者都已經意識到,無論是為了獲取更多的經濟資源還是更廣地傳播自己的觀點,尤其是要在青年一代中獲得影響力和追隨者,只依賴學術作品和傳統媒體,已經跟不上時代,會被別的學者甩在後面。對很多學者而言,即使他們習慣了把反對西方資本主義掛在嘴邊,但到頭來,搭上資本的便車,卻成為了他們獲取資源和影響力的不二選擇。又或許,一些人所說的「反對資本主義」,從來都只存在於「中美」、「敵我」的劃分之中,不過是民族主義的另一個名字。

中國人民「是惹不得的」,趕快「服軟」吧!

香港《蘋果日報》發表文章《比戰狼更凶殘的戳瞎外交》,作者李平認為,被稱為「服軟體」的網文,是中共近年宣傳外交戰績的方式之一,《終於服軟,英國對華態度出現180度轉彎》、《加拿大主動向中國服軟,惹惱了惹不起的國家》、《瑞典服軟,取消華為禁令》、《日本服軟,外相親自向中國澄清誤會》等報導、評論,真假摻雜,但聽著過癮,有助刺激民眾的愛黨愛國情緒。

去年五眼聯盟發表聲明,指中國DQ香港立法會四位民主派議員有違香港享有高度自治及言論自由的承諾,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回應 「小心眼睛被戳瞎」,戳瞎外交由此得名,並被一些媒體、網民活學活用。作者認為,戳瞎外交引致中共崇拜暴力革命的批評,也是中共外交論述粗鄙化的表現。周恩來的講道理外交、鄧小平的韜光養晦都已成了歷史文件,習近平公開表示,中國人民「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辦的」。戰狼外交發展成戳瞎外交,正是與這種思想相應的策略,但能否讓澳洲服软、能否威懾五眼聯盟和G7、能否再次超越西方300年國際關係理論?不知道是中國夢,還是中國幻想。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 2021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