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烏魯木齊事件兩周年 中國大陸媒體遭整肅

2011年9月3日

本周,香港媒體報導和評論中國大陸新聞時關注的焦點主要有:李克強訪港引起的政治風波說明了什麼?烏魯木齊流血事件兩周年,但當地陰影仍在;中國大陸自由媒體又遭到整肅。德國之聲摘編如下:

https://p.dw.com/p/12SUz
李克強訪港時警方加強戒備圖片來源: DW

香港《蘋果日報》本周發表社評,題目是《誰來阻止香港政治動車加速北上?》。社評針對李克強訪港產生的風波寫道:"特區政府一眾高官對副總理李克強訪港期間保安、採訪安排的解釋越描越黑,讓人見到香港高官迫不及待地想搭上中國的政治動車,令言論自由、新聞自由等香港核心價值,在中國政治的軌道上險象環生。在溫州動車追撞慘劇發生後,抗命特警挽回了小伊伊的生命,抗命傳媒終令高鐵大躍進開始退燒,但是,誰來阻止香港政治動車繼續加速北上?誰來阻止香港核心價值繼續淪喪?"

社評寫道:"中國下屆總理的大熱人選李克強專程訪港,官方新華社一開始就定調為「視察」,使用了內地近 20年來幾乎不再使用的這一用語,多了居高臨下的意味。…… 李克強的表現同樣令人失望。他不只在訪港期間未回答記者提問,近日在烏魯木齊會見港澳特首時,再度禁止傳媒拍攝、採訪。作為中國內定的總理人選,李克強為甚麼如此刻意與香港傳媒保持距離,與前總理朱鎔基、現總理溫家寶迥異?……"

社評繼續寫道:"與李克強的虛怯相應的,是香港警方的強悍,以致香港成了警察之城。當輿論質疑香港警察變成內地公安、質疑香港變成內地城市時,事實上首先質疑的是香港一眾高官為甚麼怯於維護香港的核心價值、怯於維護"一國兩制"?質疑的是,急於搭上中國政治動車的香港高官,究竟想將香港帶往哪裡?難道中港的經濟融合,必須以犧牲"一國兩制"的"兩制"為代價?"

社評最後寫道:"唯上媚上、漠視市民權利、箝制傳媒採訪,是內地官場的常態,是缺乏民選背景的中國政治的特色。在李克強訪港期間,港府高官已活靈活現地演繹了內地官場的醜態。由於北京不滿特區政府的做法,令李克強訪港的後續新聞變成負面為主,港府自然要檢討、要對議員和傳媒做一定的讓步,但是,只要他們急於搭上中國政治動車的心態不變,香港的言論自由、集會自由、新聞自由,每逢中國高官訪港,就會以不同的形式受到傷害。要維護香港核心價值,不只有待議員、市民、傳媒勇於發聲,勇於行動,更有待不昧良心的政府高官站出來,如此,才能阻止香港政治動車繼續快速北上,才能阻止一國兩制的名存實亡再加速。"

另外,9月3日是是烏魯木齊2009年漢維流血衝突「9‧3事件」兩周年。《明報》記者造訪當年涉及事件的漢人家庭、維族群眾後引述群眾的話表示,一直希望忘記這段不愉快記憶,但要真正忘卻仍需時間。昨日開幕的亞歐博覽會會場,難覓維族商人攤位,外電指是中國政府無法處理種族矛盾的縮影

《明報》的報導寫道:"7‧5事件發生兩年後,當局仍未解決問題的根源。昨日在亞歐博覽會會場內,維族商人攤位難得一見。一名擺檔的維商稱,維人在當地經商困難重重,沒有經費做廣告,莫說在新疆以外的地方很難經商,"新疆大部分公司都是漢人的"。他指著會場說,"你看看周圍,根本沒幾個是我們的人。"

在中國大陸的新聞局勢方面,《明報》本周又透露,內地監控輿論進一步收緊,原來份屬中央報刊系統的兩份敢言報章《新京報》和《京華時報》從本月起劃歸北京市委宣傳部管理,相關變動已在兩報高層內部傳達。《明報》的報導寫道:"據消息透露,此舉真正意義是,今後兩份報章由中央級報章變成北京地方媒體,在異地(對外地)輿論監督方面,將會受到更大的掣肘。"

報導繼續寫道:"《新京報》創刊未幾,就因大膽敢言而屢受整肅,2004年3月,《新京報》首任總編程益中在《南方都市報》事件中被當局免職、逮捕。2005年12月下旬,總編楊斌和兩名副總編又因當局不滿報導而被免職,一度引發報館約100名員工罷工抗議,但該報此後在多次維權事件中仍秉持了敢言的作風。《京華時報》因其都市報作風,亦屢有超越官方規限報導及言論。……據北京消息透露,兩報原來雖有主管機構,但因上級都屬傳媒,而且自主權較大,加上有中央媒體的招牌,到各地作揭露採訪報導較少掣肘,現在交北京市管轄,變成地方媒體,今後輿論監督的尺度會大幅收緊。"

 

李華 摘編(香港特派員)

責編:邱璧輝

(以上內容摘自或摘譯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