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澤林視點:馬鈴薯,想說愛你不容易!

澤林2015年5月9日

北京推出"馬鈴薯主糧化"計劃,希望馬鈴薯逐漸成為中國人的主食。德國之聲專欄作者澤林(Frank Sieren)認為,說易行難,想改變中國人的飲食習慣並不簡單。

https://p.dw.com/p/1FNGs
Deutschland Kartoffel des Jahres 2015 Heideniere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rco Images GmbH/O. Dietz

(德國之聲中文網)大約400年前,西班牙殖民者把馬鈴薯從南美帶到了歐洲,貌不驚人的馬鈴薯的腳步從此"停不下來",普及到各國百姓家中。不過在中國,人們對它的熱情有限,中國人的飲食習慣中,馬鈴薯不是主糧,有時它會以副食的角色"示人",與青菜肉類搭配著被端上餐桌。在中國,米飯才是不可或缺的主食。在這種背景下,大型快餐店雖然在上世紀90年代把薯條文化傳到中國,但是馬鈴薯也沒並沒有因此華麗轉身,成為主角。

不過,北京政府希望能夠改變這一現狀,呼籲讓馬鈴薯成為中國第四大主糧作物,地位僅在稻米、玉米和小麥之後。中國政府打出這不尋常的一牌,其理由是:中國人口持續的增長,對糧食的需求量也在增加。根據估計,2020年,中國人口要超過14億。到這一年,中國每年要新增5000萬噸糧食才能滿足需求。北京必須想出能夠自給自足的對策。中國早就沒有足夠的土地空間增種稻米和小麥,因為許多地區的土壤已被污染,需要數年才能恢復種植能力。

馬鈴薯種植 要求不高另外,隨著城市範圍得不斷擴大,農田面積也因此不斷縮小。水稻種植耗時耗水,水資源短缺恰是中國面臨的問題之一。種植馬鈴薯會讓這個問題迎刃而解,因為馬鈴薯對生長的環境要求不高,種植成本低,省水也省地。種種優勢給馬鈴薯創造有利條件,讓它能夠成為可靠的食物來源。

Frank Sieren Kolumnist Handelsblatt Bestseller Autor China
本文作者圖片來源: Frank Sieren

可能這個消息會讓人頗感意外:如今,中國已是世界上馬鈴薯產量最多的國家。全球馬鈴薯年產量約為3.3億噸,其中近1/3來自中國。北京計劃擴大馬鈴薯種植面積,到2020年,中國的馬鈴薯種植面積將由現在的530萬公頃增加一倍--到時,中國馬鈴薯的種植面積與冰島面積相等。一些地方的馬鈴薯產量已經供大於求。人們十分清楚,增產不是目的,"點燃"尋常百姓對馬鈴薯的熱情才是重點。德國平均每人每年會消耗60公斤的馬鈴薯,中國目前的平均值只達到這個數字的一半。

質疑的民眾

許多中國人還是對馬鈴薯並不熱衷,面對中國政府"馬鈴薯主糧化"的戰略,他們不知該如何回應。中國政府自今年年初就開始為馬鈴薯"造勢"大做宣傳。各大報紙媒體紛紛發文稱馬鈴薯是最健康的食品之一。社交網路上一些名人也紛紛以"馬鈴薯達人"自居。中國官方媒體的美食節目還專門播出馬鈴薯專輯,整檔節目都是介紹馬鈴薯菜譜。人們推出了一些適應中國人口味的馬鈴薯菜譜,比如馬鈴薯麵條或是馬鈴薯包子。

對別的國家來講,政府給民眾的飲食習慣實現成功"轉型" 可能有些匪夷所思。不過北京政府之前已經有過類似的經驗。大概10年前,牛奶一類的奶製品還並不盛行。中國政府運作了一場精心準備的宣傳攻勢,鼓勵奶製品消費,宣傳奶製品有利於身體健康。民眾乖順地相信了這種說法。不久後,全球牛奶價格上漲。當時在西方國家流傳著一種說法:中國人把我們的牛奶都喝光了。可能以後也會有人抱怨中國人把他們的馬鈴薯都吃光了,不過這種說法的出現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現在,中國的農民十分擔憂馬鈴薯的銷量問題,因為怕滯銷,種植馬鈴薯的農民發出呼籲,希望政府能夠出台政策保證價格。

德國之聲專欄作者澤林(Frank Sieren20年來在北京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