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澤林視點:實用主義聯盟

2018年7月5日

繼中國之後,歐盟現在也嘗到被川普定義為「不公平貿易夥伴」的滋味是什麼了。但德國之聲專欄作者澤林認為,即便如此,歐盟還是很難真正與中國聯手面對這一局面。

https://p.dw.com/p/30rJD
EU-Fahne auf China-Fahne
如果北京和布魯塞爾聯手,那雙方不成為輸家的機會就會大增。不過,布魯塞爾很難作出這一決定。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chromorange/C. Ohde

(德國之聲中文網)自從川普担任美國總統以來,跨大西洋聯盟便問題不斷。川普声稱,歐盟之所以成立就是"為了利用美國,榨乾我們的血汗積蓄"。而且,按照他的說法,歐盟在世界貿易中的做法"和中國差不多一樣糟糕"。美國製造商在歐盟出售產品要比歐盟製造商在美國賣東西困難的多,因此才造成美國對歐盟高達1510億美元的貿易逆差。並不令人意外的是,川普闭口不談那些對他不利的統計數字和論據:比如美國的跨國企業在歐洲賺得盆滿缽滿。

川普下令從6月初開始對歐盟的鋼鋁產品分別施加25%和10%的懲罰性關稅,作為回應,歐盟向從美國進口的28億歐元貨物施加25%的額外關稅,其中包括美國的一些經典品牌,比如李維斯牛仔褲、哈雷摩托車、花生奶油和威士忌。不過,受到美國懲罰性關稅波及的歐洲鋼鋁產品貿易額高達64億歐元,而歐盟打擊的美國產品價值不到其一半-僅為28億歐元。歐盟委員會上周五已經開始間接與中國"並肩作戰":"其它世貿組織成員也許會認識到,對來自美國的進口產品採取反制措施是合理的。"

歐盟的期待

不過布魯塞爾並沒有拿出進一步的具體計劃。讓人看上去幾乎會認為,歐盟只是在期待川普会專心對付中國,而放過忠誠的跨大西洋夥伴。但歐洲人打錯了算盤:川普在6月中旬威脅稱,如果歐盟不"很快"收回針對美國的貿易壁壘措施,今年年內就會對所有歐洲出口到美國的汽車徵收20%的關稅。

作為出口導向的汽車王國,德國顯然首當其沖。其實,德國汽車巨頭,尤其是寶馬,在美國生產大量汽車,並出口到其他國家為美國獲得盈利,但川普对此顯然充耳不聞。

目前看來,要達成一個令雙方都滿意的方案幾無可能。不過,川普并沒有太多時間。11月美國就要迎來中期選舉。他的那些美國鄉村選民們可不會管那些複雜無比的全球化貿易戰。因此他不會對於事實真相太過在意。

在對於共和黨勝選至關重要的威斯康星州,川普为他口中的"世界第八大奇跡"揭幕:台灣富士康投資90億歐元的LCD工廠,主要業務是為蘋果和亞馬遜提供電子配件。這家工廠預計將為當地創造高達13000個工作崗位,川普将此稱為其貿易政策的直接成果。但是,富士康為建設這家工廠從美國拿到了近35億歐元補貼。民主黨參議員希爾林將其稱為"美國歷史上用納稅人的錢向外國企業送出的最大禮物"。用這樣的方法不可能提高美國經濟增長率和競爭力。

China Qingdao - Containrehafen
歐中之間的這些難題:不平等的市場準入以及中國對關鍵產業進行的政府補貼,同樣是華盛頓和北京之間政治緊張的根源。 圖為中國青島港。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Xinhua News Agency/XL. Ziheng

川普得不償失

 關稅限制和投資補貼並非一對可持續的組合。顧客和經濟界會面對價格成本高漲,國際生產價值鏈會崩潰,最後導致就業崗位消失。從中期而言,川普的做法會讓美國得不償失。

因此,歐洲與中國密切合作應該是不錯的戰略。上周歐盟駐華商會公佈的一項研究報告中建議,與其在關稅問題上耗費精力,還不如盡快與中國達成投資保護協議。7月中旬召開的歐中經濟峰會就可以啟動這項工作,甚至從長遠來看,還可以最終成為歐中自由貿易協定的一部分。上周一在北京舉行的準備會議上,中國副總理劉鶴已經提出將放寬歐洲企業進入中國市場的要求。不過,北京政府已經承諾過許多事情。歐中之間的這些難題:不平等的市場準入以及中國對關鍵產業進行的政府補貼,同樣是華盛頓和北京之間政治緊張的根源。布魯塞爾和北京現在應該將這些問題在談判桌上加以解決,畢竟雙方的意願都比之前要高。

Frank Sieren *PROVISORISCH*
本文作者澤林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M. Tirl

單干全輸

在另一個問題上,歐盟和中國已經立場一致:雙方都希望對世貿組織進行改革,以便更好抵禦川普式的貿易保護主義單邊行動。在全球各經濟區域中,歐盟是從自由貿易中獲利最大的。雖然川普否認有關美國將退出世貿組織的傳言,但同時表示他不在將該組織視為貿易問題的糾紛調解中心。世貿組織過去對美國太不公平。"這一局面必須終止",川普如此表示。

有一點是很清楚的:一旦爆發貿易戰,北京,布魯塞爾和華盛頓都不會是勝利者。如果北京和布魯塞爾聯手,那雙方不成為輸家的機會就會大增。不過,布魯塞爾很難作出這一決定。

本文作者20多年來在中國生活。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