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漢諾威CeBIT勁吹中國「民營」風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4年3月19日

在世界最大的電腦數據產品展漢諾威CeBIT上,今年的風向進一步偏東。亞洲可以說唱著這裡的主旋律。而領唱者是中國。

https://p.dw.com/p/4oPb
CeBIT-全球最大的計算機展圖片來源: AP

德國之聲記者在現場走訪了不少家來自中國大陸的企業,又發現一個新現象:中國企業中所謂的「民營」企業最是來勢洶湧。看來前幾天中國的修憲更讓私有力量增加了信心,雖說它們看上去還有那麼點「中氣不足」。

中國填補德國的空

德國博覽會股份公司新聞與公關部經理布蘭特女士激動地對記者說:「這次博覽會,亞洲太讓人興奮了。尤其是中國。」

1990年的漢諾威CeBIT,中國大陸沒有任何公司參展。1991年,有3個公司參展。以後先是緩速的,然後是持續較大地增長。2003年,中國大陸參展公司數為111家,而今年攤位一下子躍到了189個,增長了70%。攤位數的排名從第7名跳到了第4。中國香港的攤位也從113個躍到140個,增長了24%。台灣保持了德國本土以外最大參展地區的地位,而且也有增長,攤位數從664個增加到了709個,增長了6.8%。大中華圈一共佔了1038個攤位,佔了全部參展攤位數的16%,外國全部參展攤位數的35%!

今年參展公司總數是6411,比去年減少了191個。主要是因為德國公司參展數量大減了307個。假如不是中港台大增,這個局面更要難看得多。難怪德國博覽會股份公司的人們說到中國幾乎流露出一種感激之情。

中國熱,這已經是公認的事實。星期五,3月19日,一天之內,就將圍繞中國舉辦兩個大型活動。11點到15點半,在漢諾威馬利梯姆賓館舉辦名為「中國技術峰會」的研討介紹會,Infineon集團董事、中華網(Chinadotcom)總裁等將向500名左右與會者介紹與中國合作的注意事項和前景。14點到19點,將在漢諾威博覽會新聞中心舉辦「德中論壇」。

「民營企業」的天下

今年的 CeBIT展上另一個新現象是:中國企業分得比較散。以前記者也來過 CeBIT,中國大陸的攤位幾乎都被放在了一起,一找一大片。現在改了,要在27個展館裡找齊那189個中國企業簡直都辦不到。

記者接觸了十來家中國大陸來的企業。結果發現:參展的中國大陸企業,除了極個別的例外,幾乎都是所謂「民營企業」。幾個國營企業是:青島海爾,中國電子進出口總公司,廈門夏新。其實這些企業也不完全是國營性質的了,因為上了市的公司實際上已有相當一部分「民營化」,或者說私有化了,股票-股權在股民手裡嘛。

參展地區的分成也相當說明問題。開放早,當初個體戶最多,現在「民營」最多的廣東共有89個公司參展,幾乎佔了一半。其中深圳更以65家佔有絕對優勢。接下來是上海24家,浙江12家,北京9家。

記者接觸的一些「民營」公司,都是有了一定規模的中小企業。員工從幾百人至幾千人不等。上海鴻聚電子公司的兩位經理兼股東說,他們的公司已經連續三年前來參加這個博覽會了,每年都有一定的收獲。這家公司建立於2000年,主要生產音響和mp3,ups等零件,公司有員工200多人,去年營業額約800萬人民幣。目前市場主要在國內,在歐洲可以說還剛剛起步。他們也搞開發,但主要著眼於電腦音響等的外觀設計,還談不上技術上有什麼突破。

寧波順聲通訊設備有限公司的陳經理介紹說,他這個企業有380名員工,去年產值約7000萬元,稅後利潤650萬。他的公司1988年就建立了,1997年開始出口歐洲。公司產品90%出口,主要是美國,歐洲佔了25%。產品主要是電話、網路線,電話配件。參加CeBIT博覽會還是第一次。他說,不管這次成績如何,今後每年都要來。

深圳理士奧電源技術有限公司規模就更大一些了,這個公司有3個工廠,在深圳,灌輸和東莞,共有3500名員工,主要產品是各種電池,如ups用的電池,電動車用的。公司產品70%出口,20%出口到歐洲。該公司鄭經理介紹說,公司的三個工廠有的純粹是民營的,有的是合資的。該公司參加這個博覽會已經至少有三、四年的歷史,每年都來。

哈爾濱光宇歐洲有限公司經理姜保華說,他是公司派來常駐德國的,他住在科隆。像他這樣常駐德國或歐洲其它國家,代表母公司來參展的還有很多。

「民營企業」中氣還不足

從與各公司接觸中看,民營企業發展得相當不錯。參展的189家中國大陸企業絕大部分是民營的,本身就令人震驚。中國貿促會寧波分會的鄭先生說,最近兩地通過修憲,把保護私有財產寫進了憲法,確實更讓老闆們放心。他說,其實中國往這個方向走已經有一段時間了,近年來,老闆們越來越相信不會再有大折騰了。寧波民營企業從前年開始了新一輪的投資高潮。他們的設備都是從歐美進口的先進設備,把產品品質大大地提高了上去。現在,寧波民營企業對經濟作出的貢獻已經超過了60%。

然而,記者在跟「民營」企業老闆和工作人員接觸中,總有那麼一種感覺:「民營企業」中氣還不足。這體現在幾個方面。

記者在一些中國攤位那兒提到「你們私營企業」這樣的話,幾次都受到糾正。老闆們或工作人員們說:不能說「私營企業」,應該說「民營企業」。記者稱某些老闆為「老闆」,也得到糾正:不要說「老闆」,應該說「經理」,頂多說「股東」。「民營」是中國的官話,但其實跟「私營」又有什麼區別呢?就像「下崗」不是「失業」的說法一樣,當然可以有各種解釋,但說到底,不還是一個怕字嗎?怕什麼?

有好幾家「民營企業」的代表們不願意談營業額。無論在德國還是在中國,營業額按理說不都是公開的嗎?尤其是廣州盈信公司,記者剛坐下,剛提到營業額,那位老闆模樣的就下了逐客令:對不起,我們很低調,不願意接受採訪。好像曾經被蛇咬過那樣。怕什麼?

體現中氣不足的另一個方面,是產品的技術開發。參展民營企業的產品,給記者的印象是,絕大多數是低技術含量,不講究技術突破的東西,比如電纜,插件、開關件、電腦音響等。有些公司有人搞開發,但也僅僅是搞外觀的更新。

再就是攤位面積。大多數中國大陸公司租的都是3米乘3米的所謂「標準攤位」,個別的租兩個,3乘6米。大的,那就是國營公司了,海爾一家就租了300多平米的攤位,佈置得相當漂亮,夏新也租了56平米的攤位。是這些少量的國營大戶把總的攤位面積帶上去了。但是,中國參展公司的平均攤位面積仍然只有19平方米。而像德國、日本這些國家的平均攤位面積都達到了近70平方米。台灣參展的大公司不少,平均攤位面積因此也達到了27平方米。

中氣足的還是國營的

海爾公司真可以說給中國人揚眉吐氣。遠遠地就能看見它哪粉紅色的「牌樓」,300多平方米的攤位設置得相當有氣派,工作人員多是德國人,從中國總部和新建的台灣分公司來的一共才3個人。

張澄聰營運長介紹說,海爾公司還是第一次參加CeBIT。這次參加,也是因為CeBIT的方針改了。原來這個博覽會集中在電腦方面,現在已經更多地涉及通訊、數位家電等領域。海爾現在還是主攻黑白家電,今後電腦、手機等也要做得更多。張先生所在的台灣子公司海崴是今年初剛剛在台灣建立的。他說,海爾不怕歐洲的反傾銷,因為它在義大利也建有工廠,在伊朗、巴基斯坦都建了工廠,實際上已成了一個跨國集團,不能說是純粹的中國公司了。

記者問道,海爾這次到CeBIT來,是不是試試看能否取得成績嗎,成績好以後繼續來?張先生馬上否定道:我們海爾絕不說「試試看」這種話,選定了一種戰略,就會走下去。

廈門的夏新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的產品主要是手機,它的牌子是在中國已有一定名氣的「小靈通」。記者是偶爾路過,看到一個頗有氣魄的攤位,先進的家庭影院正在播放「臥虎藏龍」,才發現了這個夏新的。

該公司海外銷售部產品室主任李劍先生介紹道,夏新有1萬名左右員工,去年營業額將近10億美元。至今的市場主要在中國國內,現在剛開發打國外市場,目標是今年在國外達到1億美元的營業額。他的公司非常注重產品的開發,堅持走品牌路線。有的新產品在國際上都受到重視,比如做得很小的筆記型電腦。還有新開發的網路DVD剛得了美國CES創新獎。這個公司已經是CeBIT的常客,這幾年每年都來,不管來的直接成績怎麼樣,都堅持來。

李先生還說,made in China以後光靠價格取勝是不行的了,made in China必須是一個多方面的品牌,包括在設計上,技術上,都要上去。否則,今後如果人民幣升值,中國人工成本進一步上升,很多企業都會站不住的。

跟中國國營企業的人說話,就覺得他們中氣足。他們沒有什麼可害怕的。諸如營業額之類的問題,都不用問,他們自己就說了。然而記者想到幾個問題。一是,為什麼象海爾這樣跟電腦關係不大的企業倒來了,而像聯想、方正等中國電腦業的大企業居然不到CeBIT來?有的公司的人對記者說:他們的市場主要在中國。這個理由似乎並不充分。

再就是,為什麼中國的國營企業就「中氣足」,而私營企業就是不足?當然,這個行業裡,大多數私營企業還是中小企業,大型私營企業似乎都在別的行當裡。但那個廣東公司老闆的「低調論」,不會是中國私營企業或「民營企業」的通病吧?還真有可能。尤其是,不斷有首富二富什麼的被捕,誰做生意又能保證絕對有板有眼,毫不犯規?

但不管怎麼樣,私營企業來了,象洪水般地湧來了。它們可以繼續地「低調」,但「低調」卻擋不住高潮。也許,多少年後,他們一個個膀大腰圓,但說話仍然是輕聲輕氣的。那也沒有什麼可以厚非的。也許,輕聲輕氣,悶聲不響,那才是真正的財主本色。外國也好中國也好,不都有不少咋咋呼呼空架子老闆嗎?

象海爾這樣的集團,人們甚至說它已經不是純粹的中國公司了(其實此言有一定道理),那麼,它究竟是什麼性質的公司呢?中國國營的?其實,這也已經不重要。或許,中國正是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公司不論國籍,不論股權在誰手裡,老闆是誰。真是這樣,中國才真正進入了一個先進的經濟階段。美國、德國,不都是這樣嗎?但是,中國的政策會不再走一步,嚇自己一嚇嗎?就像「民營」或者「下崗」這種詞匯所說明的那樣?

(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