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消費疲軟 中國經濟面臨通縮風險

2023年6月9日

統計數字顯示,中國消費、生產部門價格大幅下滑,通貨緊縮風險急劇升高。經濟學家認為,應當讓更多的貨幣流向民營企業和中等收入人群;而從長期來看,中國經濟的一系列結構性問題將導致增長率徘徊在2%~3%左右。

https://p.dw.com/p/4SNOc
增發貨幣 能否抵禦通貨緊縮風險?
增發貨幣 能否抵禦通貨緊縮風險?圖片來源: Costfoto/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6月9日發布的最新數字,今年5月中國居民消費價格比去年同期僅上漲0.2%,僅略好於4月份的負增長0.1%。與此同時,中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比去年同期下降4.6%、比上月下滑0.9%,達到了2016年以來的最大跌幅。

分析人士指出,鑑於消費價格與生產者價格同時大幅下滑,中國經濟正面臨不小的通貨緊縮風險

消費者儘管能夠在短期內受益於下跌的物價,但是從中長期而言,通貨緊縮會在宏觀層面上導致經濟疲軟,企業利潤減少甚至陷入虧損,從而迫使企業減薪乃至裁員。

有鑑於此,不少經濟學家都呼籲中國央行運用貨幣政策手段來刺激經濟。分析人士估計,中國最快在下周就會降息,未來幾個月內還有可能下調銀行存款準備金率。

國家統計局最新數字顯示,今年5月豬肉價格下降3.2%,影響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下降約0.04個百分點
國家統計局最新數字顯示,今年5月豬肉價格下降3.2%,影響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下降約0.04個百分點圖片來源: Claro Cortes/REUTERS

"國計"有錢、"民生"缺錢

知名經濟學家、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元春6月8日在陸家嘴論壇"浦江夜話"活動上特別強調應降低利率以減輕民營企業的融資壓力。他指出,當前民營企業的借貸成本遠遠超過國有企業,造成大部分新增的流通貨幣及貸款都只在國企、政府機構、金融系統內部流通。他援引中國國家主席反復提及的"共同富裕"理念,呼籲對"佔中等收入人群比例達61.1%的個體戶、私營企業、中小企業,要加大對他們的直接金融扶持,普惠金融是重要手段"。劉元春指出,年收入在10萬到50萬元人民幣之間的中等收入群體總人數達到4億人,"以民營經濟為載體的中等收入群體,具有很強的脆弱性和易變性特徵。如何妥善解決他們的訴求,是推進共同富裕的政策重點之一。"

劉元春的觀點也和清華大學知名學者孫立平相呼應。後者在今年4月表示,中國的貨幣供應量今年以來雖然在不斷加大,但反而面臨通貨緊縮風險,其主要原因是"市場上看起來充足的貨幣大都流向了高端製造業、政府部門、大基建項目等'國計',而與民眾日常生活相聯繫的'民生'部分則沒有得到足夠的貨幣流入。"孫立平認為,要解決當前的通貨緊縮問題,關鍵在於打通"國計"和"民生"的二元結構,至少應該將金融的重心往"民生"部分下沉,切不可盲目加大貨幣投放引發"滯漲"風險。

長期結構性問題

牛津大學中國中心研究員喬治‧馬格努斯(George Magnus)6月9日在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時則指出,中國結束"動態清零"防疫政策後,其經濟復甦的力度並未達到外界的預期。"中國消費者現在儘管願意為休閒、餐飲、旅遊等小額項目多花一點錢,但是在房地產、汽車等大額項目方面並非如此。而在投資以及出口貿易方面,則都有些令人失望。"

馬格努斯分析指出,中國消費者的信心不足,很有可能和房地產市場不景氣有關,同時也和個人收入低迷有關。此外,經濟總體債務水準過高、人口老齡化、過於依賴投資出口貿易等結構性問題也在影響中國經濟的長期增長前景,"而之前的清零式防疫則加劇了這一趨勢、放大了經濟的振蕩。"

這位長年研究中國經濟問題的專家認為,鑑於房地產行業今後一段時間都會趨於疲軟,中國亟需新的經濟增長引擎,"但是我一時看不到有什麼可以替代房地產。所以我預測今後十年中國經濟的年增長率充其量也就能維持在2%到3%的水準。而政府的經濟決策依然會有不小的作用。"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