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注射死刑」—向廢除死刑邁出的一步?

2009年6月19日

死刑犯該怎麼"死",是執行槍決還是注射?這個話題從1997年1月1日,中國首次允許注射死刑之後就一直引起爭論。6月16日,中國《人民日報》又刊出了北京市法院的一項最新決定,稱"北京市有望在半年內施行注射執行死刑。"支持者認為這是體現司法執行人性化的進步。一些持反對意見的網民則表示,對待死刑犯就應該"以暴制暴",這樣才能起到增強社會威懾的作用。為此,德國之聲記者採訪了北京國聯律師事務所的盧偉華律師。

https://p.dw.com/p/ISoo
資料圖片:一名即將被送往刑場執行槍決的罪犯。這是他在行刑前遊街示眾的場景。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國之聲:盧偉華律師,從1997年,在昆明市法院執行了第一例以注射執行死刑的案例之後,中國的其它城市也相繼開始用這種方式代替槍決,但數量是十分有限的。12年過去了,現在看來北京能全面實施注射執行死刑的可能有多大?


盧偉華:希望還是很大的。因為北京各方面的條件相對全國其它省份來說還是比較成熟的。不管是從技術室,還是物力、財力的保障等各方麵條件都比較充分。


德國之聲:您指的各方麵條件是什麼?


盧偉華:就是要有專門的注射室、監控室、藥品這些方面都是在這些年逐步才建立起來的。但是注射不像槍決,槍決在中國已經有它的歷史存在了,而且比較成熟。現在十多年過去了,這麼長的時間,北京各方面才剛成熟起來,所以現在北京可以有條件去完成它。


德國之聲:我們都知道,注射的方式可以將死刑犯的痛苦降低到最低點,正因為這樣,很多網民提出了抗議。他們認為,比如對於一個殺人犯而言,不能讓這樣的罪犯在沒有痛苦的情況下死去。您怎麼看待這樣的說法?


盧偉華:實際上,這樣的觀念還是比較落後的。因為對罪犯的處罰不是目的,對罪犯進行防範和改造他們才是今天法律的最終目的。不是說,把罪犯處死去解決出現的矛盾。而且槍決也會給死刑犯的家屬來說造成很大傷害。


中國很多民眾有這樣想法的原因在於,幾千年來中國的"這種文化"不管是在官方還是在老百姓心中已經根深蒂固。首先,老百姓這種"以牙還牙、以惡治惡"的觀念還在,即使你官方出台了這樣的法律(例如:注射)老百姓也不一定認可,反而可能還會激起他們心中的怨氣或看法。樹立新的觀念需要更長時間的宣傳。應該讓人們的觀唸得到逐步改變,這樣才有可能在中國立法,廢除槍決。


現在只能說,首先要減少執行死刑的比例。其次,要減少死刑犯的痛苦。


德國之聲:儘管如此,據國際非政府組織國際特赦組織公佈的數字,中國執行死刑的人數仍然是全球最多的。去年,中國執行了1718例死刑。相比十幾年前這一數字有所下降。您認為這與最高法院收回死刑的復核權有關嗎?


盧偉華:從最高法院把死刑的復核權收回以後,相對過去,中國的死刑人數肯定是有所減少。因為從時間上來看,一個死刑在判決之後你要報到最高法院復核,這個復核的時間相對較長,這樣允許死刑犯有一個申訴的機會。而且,中國最高法院現在已經加強了復核團隊的人員。


但是中國的一些地方法院在死刑判決上會受到地方政府的干預和地方群眾情緒的影響。這也是為什麼注射死刑無法全面實施的一個原因。


德國之聲:北京市法院出台的最新決議雖然是中國法律上的一個進步,但仍然是死刑的一種。這與國際輿論所倡導的減少死刑還有一定的差距。另外,更值得關注的一點是死刑犯遺體的處理問題。相對槍決,注射後罪犯的遺體處理是不是會更規範?


盧偉華:中國對死刑犯的遺體處理還是很不規範。罪犯在執行死刑後都是由當地法院直接進行火化。實際上,這種方式是非常不正確的。罪犯的遺體應該交給死者的親屬。目的是:一給死者家屬一個安慰、二至少死者家屬可以見到死者最後的儀容、另外,可以有效地防止有些人(個別人)利用死刑犯的器官進行牟利。我認為,即使將來全中國都施行注射死刑,這個制度應該更值得關注。

德國之聲:從槍決到注射,按照這樣的邏輯發展,是不是中國離廢除死刑的目標更近了一步?



盧偉華:這是毫無疑問的,那肯定是近了一步。因為,首先至少從觀念上可以逐步去影響老百姓的觀念。並不是說,一定要以"暴"的手段解決問題。中國的法律應該更人道化。這樣的觀念如果繼續發展,那就能看到中國廢除死刑的那天。但這需要一個過程,即使是在高度開放的美國,有些州仍然保留了死刑。



作者:嚴嚴

責編:葉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