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油濃於水—中國對伊朗態度

2006年1月20日

只要看一看停泊在中國海港碼頭、總長度超過三個足球場、正在等待卸貨的萬噸油輪,就不難發覺,為什麼中國與美國、歐洲之間存在著如此嚴重的外交分歧。這在最近的伊朗核爭端問題上又有顯著體現。

https://p.dw.com/p/7obq
沒什麼不能沒油圖片來源: AP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孔泉本周在北京鄭重表示:談判始終不失為調停危機的一種明智的手段。這一冠冕堂皇的外交式答覆其實是中國在面對「是否贊成聯合國安理會介入伊朗危機」提問時的巧妙躲閃。

在過去的幾周裡,歐洲人和美國人不遺餘力地與伊朗開展了好幾個回合飛沙走石的內力比拚,中國卻還一味地顧左右而言它。雖然中方代表本周初在倫敦會談上勉強同意召開國際原子能機構理事會緊急會議,但是一談到將伊朗問題上交聯合國安理會的可能性,中國大使要麼搖頭要麼沉默。就在幾天前,中國駐聯合國大使王光亞還口口聲聲地表示:「我們擔心,安理會的干涉可能會使問題愈加複雜化。」

2千萬車輛

事實上,中國的外交立場完全取決於其經濟利益。十幾年前,中國在石油問題上尚能自給自足。上一世紀50年代末,年輕的中國人民共和國勘探出大慶油田,一躍而成為亞洲最大的石油出口國,但自從進入80年代改革開放以後,情況發生了急轉直下的變化。1993年以來,中國不得不進口石油,以滿足經濟騰飛所帶來的旺盛的能源需求。另外,石油還是化工行業的一種重要的工業原料。

與此同時,人口眾多的中國正在走上快速機動化的道路。13億中國人目前「僅」擁有2千萬輛汽車,據說15年之後,這一數字將成長為現在的7倍。即使就當前的情況來看,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二大石油進口國,更不必說,日新月異的經濟發展還會帶來何種令人難以想像的變化。2004年,中國的能源飢渴將世界原油需求向上推動了31個百分點,雖然這股強勁的發展勢頭在去年略有下調,但前景依然可觀。

伊朗對於中國來說好比一隻巨大的石油儲蓄罐,中國每天要從那裡提取約30萬桶原油,大概覆蓋了全部進口量的15%。2004年10月,北京與德黑蘭達成價值580億歐元的諒解備忘錄,共同開發伊朗的石油及天然氣資源。如此一來,中國取得了儲量豐沛的亞達瓦蘭油田(Yadavaran)的開發權,每年將從伊朗引進2.5億噸的液化天然氣。同美國或者歐盟一樣,中國也在暗暗擔心,一旦向伊朗甩出經濟制裁的殺手鐧,德黑蘭政府將立刻擰緊石油輸出管的龍頭,這無疑將引發世界原油市場的又一次漲價狂瀾。

最後一刻的決定

考慮到如此利害關係,中國政府發言人總是在制裁德黑蘭問題上閃爍其詞,或者故弄一手無關痛癢的外交把戲,就像孔泉在這一問題上的發言,永遠是那樣的不溫不火:「伊朗應該重返談判桌」,美國及其盟友應該顯示充分的「耐心」,「通過對話和平解決危機」。看來,至少是到目前為止,北京不打算對伊朗施加任何壓力,這也是中國人在處理國際爭端時的慣用手法:不見兔子不撒鷹。在各方各面明確表態之前,中國從來不會做出真正的決定。就過去幾十年的經驗來看,比起鋌而走險動用手中的否決權,北京更加偏愛投棄權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