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汪建偉《徵兆》:不確定性與模糊的焦點

記者:亭子2007年7月1日

汪建偉是中國現代藝術界中全方位統組能力最強的觀念藝術家之一。他早年主要從事油畫創作,20世紀90年代中,由於舊有的藝術形式無法滿足他的表達需要,汪建偉轉向新的媒體藝術。在本次「迂迴中國」藝術節開幕式上,播放了他的影像作品《徵兆》,此外,他還為HAU 1的劇場大廳特別製作裝置作品《交叉感染》,並在HAU 1的其他空間展出以前的影像作品。德國之聲記者現場報導如下。

https://p.dw.com/p/B88g
神態

《徵兆》是一部長約半個小時的影像作品,片中結合了錄象和舞台表演的形式。在影片的開始,兩位年輕男女被從郊外的土裡挖出來,然後被抬放到舞台上早已設置好的桌子上。在整部影像作品中,舞台上同時進行著四個看似無關的故事,而這四個故事分別表現了中國四個不同歷史片斷——古代、近代、文革時期和現代的典型行為,每個歷史片斷都相對獨立於其他同台進行的表演,並不發生直接關係。最後,影片以四個歷史片斷的演員分別走下舞台作為結束。

這是一部相當前衛並且非常艱難晦澀的作品。 對汪建偉來說,影片的開頭就是一種徵兆。他認為,徵兆不同於象徵。象徵通常被賦予了一定的意義,有一定的所指;而徵兆不同,徵兆表現了更多的不確定性。徵兆是個醫學概念,不同的病症可能表現為同一個徵兆。比如一個人發燒了,這個是徵兆,但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這個人太累了,或者得白血病了 。而關於本片開頭這個徵兆的究竟代表是什麼,汪建偉並沒有給出確定的答案,而是把決定權交給了觀眾。

另外,相比一般傳統意義上的電影對同一個故事的關注, 在《徵兆》這部作品中,汪建偉更關注焦點以外的世界。普通電影一般從頭到尾講述一個故事,有開頭、發展、高潮和結尾;在《徵兆》這部作品中,汪建偉打破常規,選擇同時敘述四個看似無關卻有存在內部聯繫的故事,由觀眾來選擇自己關注的故事焦點。通過這四個並行的歷史片斷,《徵兆》也試圖反映中國的社會變化,以及人的身份變化。

比起本次藝術節上展示的其他作品,汪建偉關注的不僅僅是社會的本身的變化,他思考的更多的是這種變化對人的思維方式和意識形態的影響。通過他的作品,汪建偉試圖與觀眾討論當今世界的不確定性,個人的選擇權利以及焦點以外的世界。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http://www.dw-world.de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