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民以何食為天》香港再版

2010年7月8日

有道是:「民以食為天」,中國人對「吃」的重視由此可見一斑。然而,面對中國食品行業令人堪憂的安全狀況,作家周勍不得不發出《民以何食為天》的慨嘆。這本長篇報告文學在香港再版之際,作者接受了本台的專訪。

https://p.dw.com/p/ODqs
因食用毒奶粉而生病的孩子圖片來源: AP

聯合國下屬的國際食品安全法典委員會本周二頒布了一系列新的食品標準。其中包括奶粉和其他食品中三聚氫胺的最高容許值。新規定中每公斤奶粉的三聚氰胺含量不得超過一毫克,其他食品中三聚氰胺的含量也不得超過2.5毫克。兩年前,中國奶粉廠家在嬰兒奶粉中摻合三聚氰胺醜聞被曝光之後,震驚了世界。當時中國官方披露的調查資料顯示,三鹿牌奶粉中三聚氰胺的含量最高達每公斤2500毫克,而其他22個品牌的奶粉中三聚氰胺含量也同樣超標。食用有毒奶粉造成至少六名嬰兒死亡,大約30萬名嬰兒患病。

長年關注中國食品安全問題的作家周勍,對於聯合國機構就奶粉中三聚氰胺最高容許值作出明確規範表示歡迎。但他同時也表示,這些新法規對改善中國食品安全現狀並不會有很多幫助。周勍對德國之聲表示:"中國相關食品領域的法規、行業規則也很多。所以,我一直都在強調,中國的問題並不是法規太少,而是立法者,執法者和守法者,都不尊重法律。"

對於中國食品行業中法律意識的淡漠,周勍感受頗深。九十年代末,他開始關注中國食品行業的衞生狀況,幾年明察暗訪的結果讓他本人都震驚不已:某著名"扒雞"之所以價廉物美是因為很多扒雞源於病雞死雞,而暢銷全中國的某品牌"火腿"之所以不招蚊蠅是因為接受過"敵敵畏"的洗禮,凡此種種,不一而足。他不得不發出"民以何食為天"的感概。2004年,他的同名報告文學刪減三分之二後在中國得以公開出版。兩年後,《民以何食為天》獲德國尤利西斯文學獎。

當時周勍就在書中大膽預言,今後中國食品安全事件會越來越多,民族命運已經系於"口舌之間"。而奧運會後不久,震驚世界的毒奶粉事件不僅不幸地應驗了他的預言,也使他的作品再度暢銷。目前,《民以何食為天》已經相繼出版了英法德意日及韓文等多種文本。中文修訂版本月初在香港出版,再次受到港台讀者關注,而作者周勍則更希望盡快通過網路,向中國大陸讀者提供免費版本。

新版《民以何食為天》中,作者明確指出:"繼三鹿毒奶粉事件之後,中國各地政府所推行的中小學生'蛋奶工程'將是下一個最大的醜聞。"所謂蛋奶工程,就是保障農村中小學生以較低的價格每人每天得到一杯奶和一顆蛋。周勍認為,在奶製品品質得到確保之前,在中小學生當中強制推銷,後果將不堪設想。因為嬰兒體質弱,食用有毒奶粉後,很快就會發生病變,而中小學生的病變過程則較長,對身體的傷害也更嚴重。周勍甚至不排除"蛋奶工程"中官商勾結的可能性:

"最大的問題在於,政府為什麼會去為企業做廣告,這背後一定有利益的交割。我的書再版前我就寫道,三鹿奶粉之後,中國最大的食品安全隱患將是中國政府推行的蛋奶工程。結果書還在印刷,陝西就連續爆出了兩起蛋奶工程導致兩百多名學生中毒的事件。所以,我在這一方面感到很絕望。"

記者:達揚

責編: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