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梅克爾艱難的雙重角色

2012年2月3日

中國在拯救歐債危機方面態度含糊,在制裁伊朗問題上毫不讓步,在人權問題上更不願有任何鬆動,梅克爾的許多願望難以實現,甚至不能參觀《南方周末》編輯部。

https://p.dw.com/p/13wBQ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法蘭克福評論報》2月2日認為,"中國總是一再表明,經濟援助也可以與政治讓步相連,比如歐盟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讓歐洲企業難以針對中國的競爭扭曲或價格傾銷採取措施。

"此類議題顯示,梅克爾的雙重角色在中國是多麼艱難。因為,首先她在中國也爭取代表德國利益。德國經濟界時常抱怨市場條件不公平,或專利侵權。"

該報說,儘管雙方顯示出一致,但在制裁伊朗這個重要的外交政策問題上,梅克爾在北京失利。"關於有爭議的伊朗核計劃,溫家寶對德國敦促聯合國安理會制裁毫不讓步。"

該報寫道:"在人權問題上,中國也沒有表示願意對德國的擔憂和指責給予更多的重視。梅克爾雖然指責說,中國對異議人士'太強硬',建議允許更多的多元化,可是卻在北京的標準立場後面躲躲閃閃,稱間或有不同觀點也是正常的。在中國的報導中,人權這個題目也不起作用。中國人眼下感興趣的只是梅克爾這位秘密的歐元區主席。"

中國寧願趁機收購

《南德意志報》2月2日評論說,"德國總理這次是有備而來,她事先就清楚,不會滿載數十億中國巨款返回的。所以,梅克爾在啟程時就不讓人有這種印象:她會作為求助者滿眼乞求地去北京。沒有人能想到,梅克爾宣傳'歐元區穩定'的廣告之旅卻以如此尖銳的批評告終,中國總理除了含糊的宣稱中國會考慮通過歐元救助傘'更多地參與消除債務危機'之外,再無其它表示。"

評論寫道: "然而中國人也不會白白拱手相送的。領導人必須尊重本國的感受,在一個平均薪水佔德國人收入1/10的國家,最高層不會輕率地將數十億資金調往歐洲。此外,中國領導人在沒有戰略考慮和相應收益前景下投資的事情還聞所未聞。

"所以,北京寧願利用許多歐元國家的虛弱,收購那些在正常時代絕對買不到的產業精華。雅典的港口已經歸屬中國人,下一個落入中國人手中的會是葡萄牙最大的能源公司。在德國政府中,人們相信,中國若還有餘錢的話,估計寧願收購非洲的銅礦,也不願以巨額資金參與歐元救助傘。"

"不可能實現的願望"

《世界報》2月2日認為,"對於歐盟針對伊朗的石油抵制,中國這個石油進口國堅決拒絕支持,出於原則,也出於自身利益,儘管北京和柏林或華盛頓一樣不願看到伊朗成為核武器國家。"

該報說,"梅克爾在社科院演講時並不諱言存在不同看法,並且提到在德國和歐洲'不可剝奪的人權'。"通過《南方周末》的專訪,"也讓民眾知道這一點",星期四發表的專訪包括這樣的話:"夥伴關係也意味著我們可以公開討論不同看法,比如法制、普世價值如尊重人權,以及個人在社會中的作用及尊重個人。'

"她也主張中德兩國之間公民社會的交流。雖然客氣地提出這些願望,但在中國還是不可能實現的願望。……"

該報稱,梅克爾原定星期六在廣東時訪問《南方周末》編輯部,這個願望"不能如願",在她抵達廣州的頭一天,編輯部和德方獲知,高層指示這個造訪無法進行,"據說時間不夠。"

編譯:林泉

責編:石濤

以上內容摘譯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