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柏林經歷沙龍文化復興

Bianca von der Au2006年11月9日

沙龍的第一個高峰期發生在18世紀的柏林。在那時的沙龍裡,人們聚在一起,自由地交換思想。在人們已經逐漸忘卻了這個詞匯的今天,還是在柏林,沙龍回來了,沙龍文化再次得到人們的熱捧。德國之聲記者報導如下。

https://p.dw.com/p/9NA0
Juliettes Literatursalon:柏林保留歐洲200年沙龍文化的堡壘圖片來源: pa / dpa

音樂沙龍

姬姬.勃黑米亞坐在一架小風琴前,位於孩子室的門和電視機之間。這個身材細細,穿著繡花黑衣的女子閉著眼睛,唱著她自己寫的歌。約40名客人坐在五彩繽紛的折疊椅或不折疊木椅上,倚在通過寫字室的大大的雙翼門上。有時會有一抹入迷的微笑泛上嘴唇。大家都非常的安靜,他們就這麼靜靜地聽著。組織者埃蕾娜.布呂克納爾說,這正是這些客廳音樂會的要領所在。音樂愛好者們在這裡聚會。

這個點子最初是從荷蘭來的。埃蕾娜.布呂克納爾是從一個朋友那裡聽說這麼一種模式的。從今年3月開始,她在柏林組織著這種客廳音樂會。她邀請3名音樂家或者樂隊,讓他們在陌生人家裡的客廳裡演奏。每次音樂會最多可有40名聽眾報名。埃蕾娜.布呂克納爾說,這是符合沙龍文化傳統的,「也有人主持,這正是把人們連接起來,引向某種東西的連接點。這就是沙龍文化思想。」

文學沙龍

布莉塔.岡瑟布姆也把對同一個領域感興趣的人聚攏來。而她的領域是文學。1995年5月,布莉塔.岡瑟布姆建立了她的第一個文學沙龍。先是在一個畫家朋友的畫室裡。那時,這位學文學學出身的女士缺少一個公共房間,供年輕的作者朗誦他們的作品,跟他們的讀者展開討論。然而,她的方案就這樣一炮打響,站穩了腳跟。

11年多的時間中,布莉塔.岡瑟布姆每周舉辦一次文學沙龍。當然現在已不是在私人畫室裡,而是在一個擁有個小舞台的廳裡了。她說:「沙龍是個老概念,用這個概念,我的想法是:啊呵,老瓶子我可以用來裝新內容。也就是說,一個讓藝術家和對藝術感興趣的人聚會,相互發生關係的地方。另一個突出點是:幾代人得以相聚。」

未來沙龍

貝梯娜.坡勒是柏林未來沙龍的舉辦者。這個沙龍的晚會每年只辦8次,籍時請藝術界、政界、媒體界、經濟界和科研界的人士參加。在一個小招待會後,人們可以吃些晚餐,接下來開始討論,每次都有一個「未來題目」。貝梯娜.坡勒認為,她的沙龍的特殊之處是個人關係的建立與維系。約50名客人,每人都受到沙龍女主人的邀請。受邀請者主要是那些願意認真地探討一個問題的人。

這個未來沙龍從1999年存在至今。貝梯娜.坡勒相信,沒有其它任何大都市有柏林這麼好的沙龍土壤了,「沙龍文化在柏林重新繁榮,當然在很大程度上跟這個城市的歷史有關。再說,現在這個城市也成了首都了。這裡不斷有新的事情發生,儘管如此,這裡始終存在著尋找過去的需求,尋找私人氛圍和新事物的可愛的小房間。」

無論是買票入場,還是獲得邀請,人們在這些沙龍裡總是處在「同心同德者」之中。也就是說,處於只有這些人才能進入的「獨家」氛圍。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http://www.dw-world.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