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柏林主題藝術展"山寨"— 探尋仿造的藝術

2010年5月29日

經濟界和政界的人士經常對中國存在的所謂"仿造文化"提出批評。歐洲範圍內查出的"冒牌貨"大多是Made in China(中國製造)。然而這種給工商業帶來巨額損失侵權仿造行為,卻引起了藝術界的興趣。

https://p.dw.com/p/Ncap

本月在柏林舉行的以"山寨-探尋仿造的藝術"(SHANZHAI Researching the Culture of Copying)為題的展覽吸引了不少媒體和觀眾的關注,主題展期間舉辦的一些講座和研討活動也獲得相當熱烈的反響。

這次主題藝術展由柏林白湖藝術學院(Weißensee Kunsthochschule Berlin)與夥伴院校廣州美術學院聯合舉辦。來自德中兩國的22位年輕藝術家通過作品表達其對"原作"與"仿品"關係的理解。白湖藝術學院客座講師托馬斯‧阿德巴爾(Thomas Adebahr)說:"我最感興趣的是,什麼叫'原作',又該怎麼理解'仿造'?'原創'多麼重要?'仿品'又有怎樣的意義?展覽的作品出自我們在中國進行的有關仿造的一些研究。"

Berlin Ausstellung Shanzhai über die Kunst des Kopierens
圖片來源: DW

"仿品"創造了什麼?

今年年初,9名來自柏林白湖藝術學院的學生在中國生活了一個月。在此期間,這些德國學生同中國的藝術家們進行討論交流,在工作坊進行實踐。在中國,每件藝術作品幾乎都多少以過去的成品為基礎。所謂"山寨",也就是模仿,其實是很常見的藝術手段。來自柏林的藝術系學生很快就對西方追尋完全創新的目標產生懷疑,併發現了中國藝術創作中的不同之處。

阿德巴爾認為,中國的藝術創作傳統為藝術表達提供了更多自由:"我們的想法很傳統,總想創造出全新的東西。而在中國,模仿也是藝術創作的一條路。"

廣州美術學院的黃小鵬教授則認為,西方講到"仿造"更多的是指物質上的炮製:"今天講的模仿複製已經不再單指版權歸屬問題。我認為更有意思的是:如果在模仿的過程中出現一些失誤,那麼最終的結果會比原作有意思的多。"

模仿的作品可能是新創的開端

黃小鵬還未此類"仿品"起了一個名字,叫"脫位產物"。這樣的作品往往是新創的開端。這也是柏林這次"山寨"藝術展的主要作品類型。

比如亞思明‧瓦爾特(Jasmin Walter)的作品展示了三副畫,同一個畫面,卻是三個完全不同的版本。另一個中國藝術家的作品是13世紀時候柏林的地圖,看上去又有幾分像中世紀時的中國版圖。

克拉斯‧徐伯納(Klaas Hübner)是白湖藝術學院的學生,他承認,很難對"模仿"這種藝術手段做出一個明確的"贊"或"否"的態度,不過他很欣賞有機會同中國藝術學生交流看法:"他們也是藝術學生,搞藝術的人,所以他們的看法和我們沒有多大不同。你要是和一些生意人探討這些問題,那就大不一樣了。"

最後這句話也將讓我們回到略帶商業色彩的領域:誰想買"山寨"藝術展上的作品,組織方會請一位中國的藝術家做一份"山寨版"作品,最終由原作和仿品藝術家雙雙簽名。

作者:Thomas Völkner / 謝菲

責編: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