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明鏡周刊」出版六十周年

瀟陽 編譯2007年1月4日

德國最著名的時政新聞類雜誌「明鏡周刊」今天(2007年1月4日)慶祝它的六十大壽。步入花甲之年的「明鏡」雖然沒有了初生牛犢的銳氣,但是也沒有垂垂老矣的跡象。

https://p.dw.com/p/9eTc
1947年1月4日出版的創刊號「明鏡」周刊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dpa

「明鏡周刊」於六十年前由魯道夫.奧古斯泰因(Rudolf Augustein)在漢堡創立出版。奧古斯泰因本人已經於四年前去世,也許年輕的一代德國人已經不清楚奧古斯泰因其人其事,但是他一手經營的「明鏡」如今早已是德國人心目中的一份不可缺少的時政刊物。德國具有保守主義傾向的「世界報」在「明鏡周刊」六十大壽之際,發表署名托馬斯.施密特的文章,向同在漢堡的「業內大佬」致以敬意。以下是這篇祝壽賀詞的要點:

如今在德國,誇獎「明鏡周刊」已經是有點不合時宜了,就連「明鏡」自己也染上了吹毛求疵的德國式毛病。左派的柏林報紙「日報(taz)」在「明鏡」六十大壽時「惡毒攻擊」說,「明鏡」已經偏離了創始人奧古斯泰因的批評精神,現在陷入了一小撮自以為是的傢伙的手中,不再是奧古斯泰因所比喻的「民主的大炮」。

今日的「明鏡」既不是「民主的大炮」,也沒有墮落到無足輕重。明鏡是在二戰後的廢墟上建立的,它創辦之初就給德國打開了一扇窗口,讓有著昂格魯撒克遜味道的新鮮空氣吹進了死氣沉沉的德國。從「明鏡」誕生之日起,德國的新聞業就有了一種全新的變革,它不再是統治階層的工具和傳聲筒,也不再對政壇的達官要人充滿恭敬。「明鏡」是反權威的和富有挑釁精神的,它尊重的只有一個,那便是事實。在「明鏡」人看來,這個世界的表象十分可疑,新聞人的使命就是揭露,就是粉碎神話。

政治家是「明鏡」這一「民主的大炮」的主要炮轟對象。在德國的傳統中,政治家是有著一種至上威嚴的大人物,而這些大人物在「明鏡」中,顯露出有著七情六慾的普通人的原形。今天,政客在德國社會中早已失去了高高在上的地位,政治作為職業也不再是一種讓人羨慕的職業,而這多多少少要感謝「明鏡」的作用。不過,就像民主也可以是雙軔劍,對政治的全面「炮轟」也難免會導致對政治的妖魔化。

Das Spiegel Verlagsgebäude in Hamburg
漢堡的「明鏡」總部圖片來源: AP

一向善於攪水的德國著名作家馬丁.瓦爾澤對「明鏡周刊」的看法頗為獨特。他嘲諷地說,「明鏡」以自己的方式將世界眼光和土裡土氣混合在一起,而「明鏡」的讀者就是這樣一種人,他們把所有頭戴有羚羊毛裝飾的獵人帽的南德鄉紳(暗諷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都看成是頭腦敏銳的知識分子。瓦爾澤說,「明鏡」在氣質上倒是與短命的和小家子氣的萊茵共和國(上世紀二十年代初在萊茵州和威斯特法倫興起的地方分裂獨立運動的產物)很般配。瓦爾澤挖苦說,「明鏡」抓住每一個大大小小的政客的小辮子不放,不依不饒地追蹤他們的實際的或是可能的大大小小的錯誤或者是過錯,而其中最適合做靶子的莫過於來自巴伐利亞的基社盟主席弗蘭茨.約瑟夫.斯特勞斯。在「明鏡」的眼裡,大塊頭斯特勞斯簡直就是權力威脅民主的典型。

不管怎麼說,今天的「明鏡」雖然步入老年,但依然是那麼富有成就和獨一無二。「明鏡」雖然不再像1962年被「鎮壓」事件時那麼風光,但是這也是時代的必然。今天,「明鏡」早已完成了政治啟蒙的使命,讀者們不再需要一個揭示幕後政治運作的新聞導師,因為今天的世界早已被啟蒙得夠了,早已被「解魅」得可以了。今天,地球人都知道,世界更多地是被「壞蛋」們所操縱,所以從這一角度看,啟蒙的「市場需求」已經大大地萎縮了。還有就是,全球化和世界聯網使得今日的世界更加複雜,「明鏡」雖然還不至於該退休了,但是它叱咤風雲、主導公眾輿論的英雄時代畢竟是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