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新年宏願:讓中國人民都成為「五保戶」

瀟陽2008年1月2日

新年伊始,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以題為《共同推進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新年賀詞向全國人民宣佈了一個「五有」福音: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五有」為中共數字概括式政治套話集合(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三個代表四個堅持五個有利於六個必須七個深刻領會八榮八恥九項共識十個結合等等)增添了一個新的子項,但是它的內容卻讓人奇怪地聯想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就提出的「五保戶」。

https://p.dw.com/p/CjXh
老有所養,幼有所教的社會理想圖片來源: AP

上世紀中共建政七年後就提出了「五保戶」政策,即對中國農村缺乏勞動能力而生活又無依靠的鰥寡孤獨者提供無償的集體供養,即對老年人保吃、保住、保穿、保醫、保葬,對孤兒保吃、保穿、保醫、保教、保住。儘管與五十年代相比中國社會已經有了「換了人間」的變化,但是這一社會救濟制度一直延續到今天,已經成為所剩無幾的毛式社會主義制度的遺產之一。

有趣的是,胡錦濤在提出「五有」的同時,也宣佈2008將隆重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改革開放30年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的同時,中共突然發現半個世紀前就提推出的「五保戶」待遇不但對農村的鰥寡孤獨者依然還有意義,對全國人民也是一項迫切的尚未能滿足的需要。雖然「五有」應該理解為在品質上遠遠高於基本生存(更準確地說是倖存)需要意義上的「五保」的社會原則,但是這一數字與內容上的「巧合」無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概念的最好的一種演繹方式,它說明中共自己也已經沒有把握來如何把握中國的「階段」-中國到底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還是已經進入和諧的小康社會?

其實,只有以生活在中國的具體的人群為參照物,對中國社會處於何種階段的定義才有意義。對於貧富兩極分化的富有一極來說,中國也許用以資本原始積累為特徵的「資本主義的初級階段」來定義更為準確,對於極端貧困的一極來說,中國的確還處於「五保戶」水準上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對於大多數的農村人口來說,甚至一病還能回到「解放前」。對於處於中間但絕對不是中產的以白領城市人口為代表的人群來說,小康既沒有帶來社會的和諧,也沒有一個成熟的可靠的社會保障制度作為後盾,他們只能說處於一個今天小康但不知道明天還能否依然小康的小康社會。

所以,讓中國人民都成為「五保戶」,這並不是一個對「五有」的歷史嘲諷式解讀,而是說中國人依然沒有充分普遍持久享受到的有制度性保障的基本社會權利。只有對改革30年中的既得利益集團來說,他們才與黨一樣「走在時代前列」,超越了「五有」,並且在期盼著一種能夠建立在社會不公基礎上的「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