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控制通膨與趙連海的「公道」

2011年1月2日

今天是2011年的第一天。香港媒體在辭舊迎新之際,也較為關注過去一年中國形勢的回顧。此外,「結石寶寶之父」趙連海的命運也依然是港媒報導的話題。

https://p.dw.com/p/zsEX
港媒要為趙連海「討公道」圖片來源: AP

香港《明報》在回顧2010年的中國形勢時,發表關於中國經濟形勢的分析文章,題為《「漲」與「穩」角力》。文章寫道:"2010年即將過去,回望今年中國經濟發展,套用內地選出的網路熱詞,就是一個「漲時代」。物價漲、樓價漲,充分體現出在連串刺激經濟政策下,中國已完全走出海嘯陰霾,但刺激政策帶來的後遺症也逐漸顯露,控制通膨已成當務之急……"

《明報》的文章寫道: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決定,明年的貨幣政策要從「適度寬松」轉向「穩健」,意味著因2008年9月金融海嘯推出的刺激經濟政策完成使命。而包括央行貨幣政策委員夏斌等多名經濟學者及分析家均認為,明年中國的「穩健」經濟方針,肯定是趨向「偏緊」的政策。……事實上,從今年中央於金融市場上的調控動作來看,以「穩」止「漲」的安排已提前準備。……另外,雖然今年中央兩度推出樓市調控政策,但總理溫家寶已坦承政策「落實的還不夠好」,因此,明年樓市調控仍會持續,一方面收緊信貸,另一方面增加保障性住房建設,務求令樓價升幅放緩;但誠如社科院2011年《住房藍皮書》所言,明年樓市調控的成效取決於中央的決心,一旦政策放鬆,恐怕樓價非但不跌,還會「報復性上升」。"

香港媒體為趙連海「討公道」

《蘋果日報》則就趙連海事件發表評論,題目是《先還趙連海公道,再談公民尊嚴》。文章寫道:"從無辜入獄,到上訴權力被剝奪,再到保外就醫一波三折,趙連海案不只是對內地法治及港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諷刺,也是對中國總理溫家寶的諷刺。溫家寶能否履行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的承諾,還趙連海一個公道呢?"

《蘋果日報》的評論接著寫道:"今年 2月,溫家寶在春節團拜會上首次提出要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但是,廣受港人關注的趙連海被控尋釁滋事案,顯示的是內地當局對公民幸福、尊嚴的踐踏。毒奶粉令 30萬兒童受害,政府難辭其咎,挺身而出維護受害者權益的趙連海反而要被判囚入獄,何來幸福與尊嚴?在海內外輿論關注下,趙連海仍被剝奪上訴權,保外就醫又一再被拖延,何來司法程序的公正、法律面前的平等?"

文章接著寫道:"一如在政改問題上,溫家寶曾在中共建政 61周年之際一個月內六次藉外交、國際場合發出呼籲,甚至以「風雨無阻,至死方休」來表達決心,結果未建寸功,中共總書記胡錦濤、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都未予響應,溫家寶更因此被譏為「影帝」。在維護公民尊嚴問題上,溫家寶一年來也是再三發出呼聲,但迄今也是毫無進展。……如今,趙連海案件再次成為測試溫家寶維護公民尊嚴決心的試金石。如果不能經由公開、公正的審訊,還趙連海清白與公道,傷害的不只是他一個人的幸福與尊嚴,還有 30萬個毒奶粉受害家庭的幸福和尊嚴。總理任期不足兩年半的溫家寶,還能拿出 2003年上任之初的魄力與勇氣嗎?我們拭目以待。"

《蘋果日報》年底前還發表李怡的文章,題為《2010年十大中國新聞反映的趨勢》。文章寫道:"時近歲末,媒體紛作 2010年大事回顧,也發表不同機構對今年十大新聞的選舉。其中(香港)小童群益會所作第四屆「中學生眼中的中國年度大事選舉 2010」值得談談。……今年中學生選出的十大中國新聞中,「劉曉波獲諾貝爾和平獎、內地人權問題成爭議」得票最多,佔78.1%,居第一位。佔第5位的是「促查汶川地震豆腐渣工程、譚作人判囚5年」,第 7位是「結石寶寶之父趙連海,原告成被告罪成被囚」。十大新聞中,人權問題居其三。比較一下中共官方中國評論通訊社選出的 2010中國十大新聞,上述三個震動香港以至國際的大新聞全都不見蹤影,中評社選出首位的大新聞是:「政府重拳調控房價、物價,遏制漲勢」,並表示在調控之下,「房價、物價走勢漸趨穩定」了。"

李怡的文章接著寫道:"香港中學生選出的中國十大新聞事實上很能反映這一年來所暴露出來的中國發展趨勢和所面臨的問題。…… 中國的經濟發展,軍力膨脹,而人民處於無權地位,不能不使周邊國家對這個沒有民意約束的強權的冒起產生疑懼.……港大民調發表的最新數字,與三個月前相比,市民對中央政府的不信任程度大幅上升 10個百分點至三成以上.……較早前(12月16日)發表的港大民調,自認是香港人或中國的香港人的市民佔63.1%,自認是中國人或香港的中國人的市民佔35%。與 1997年回歸時比較,認同是中國人的比例下降。中國經濟極速發展了,中港聯繫頻密了,新聞媒體紛紛自律了,特區政府越來越放棄自主只顧仰賴北京鼻息了,每天電視新聞都播國歌了,自由行的大陸客給香港經濟實惠了,更重要的,是作為中國人的身份已是無法改變的現實,為甚麼自認是中國人的香港市民反而比例少了呢?為甚麼不斷被灌輸「國民教育」的中學生卻更多關心大陸的人權呢?一,事實教育畢竟勝於注入式教育;二,中國掌權者真要檢討了;三,特區政府如要遵從民意趨向的話,也不能只看著北大人的臉色自說自話了。"


摘編:李華(香港特約記者)

責編: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