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急救醫生:羅斯托克的達格瑪‧齊利希(Dagmar Zillig)

2010年4月12日

達格瑪‧齊利希的職業責任重大、性命攸關:她是羅斯托克的一名急救醫生。即使是在業餘時間,她的醫療箱也不離手,因為她還在海難救護船上做義工。

https://p.dw.com/p/MosJ

達格瑪‧齊利希早上離家前要給18只小刺蝟準備早餐,這些渾身是刺的小傢伙們住在地下室裡。如果齊利希不收留它們的話,它們恐怕就熬不過這個冬天了。齊利希給它們喂了些貓食,然後去上班。她在羅斯托克的德國紅十字會急救站上班,早班七點鐘開始,稍微緊張一點。如果是晚班的話,那麼她的一天會開始得輕鬆一點。

Gesichter Deutschlands DaZiF1
圖片來源: DW

達格瑪‧齊利希很少去影院看電影,要是去的話,則最喜歡看動物題材的影片。52歲的她說這和自己的童年有關。她是在一個叫考林的小村子邊上昔日的修道院裡長大的,爸爸是林業管理員。「我特喜歡在樹林裡玩,給我玩具的話,還真不知道該怎麼擺弄。但是大自然給我太多的樂趣了!」就是現在,她的業餘愛好也都是戶外活動:駕帆船、潛水、旅行⋯⋯或者給德國海難遇難者營救協會做義工,那也是乘坐海難救助船航行在波羅的海上。

丈夫出海

齊利希還是小姑娘的時候就想當醫生。1975年她來到羅斯托克學醫,畢業後如願做了外科醫生。1996年換到紅十字會工作。急救站除了她之外,還有兩名女同事。「對於女性來說,從事這份工作很不容易,」她說。家庭和事業兩者兼顧幾乎是不可能的。齊利希沒有孩子,雖然早就想要,但是「剛開始沒有條件,等條件成熟了,又太晚了」。

Gesichter Deutschlands DaZiP3
圖片來源: DW

齊利希的丈夫是一名船舶工程師,通常出海四個月,然後在家休息兩個月。他倆是在做帆船運動的時候認識的,彼此相互信任、相互依賴。「我父親生病的時候,我丈夫請了半年的無薪假照顧他,」女醫生說。她父母晚年都處於生活不能自理的狀況,雙雙被送到羅斯托克來。母親先過世,父親腦溢血。齊利希悉心照顧了父親整整九年。腦溢血,影響了父親的溝通能力。儘管困難重重,齊利希和父親還是學會了重新互相交流。「當時大家都說,他聽不懂你的。但我很清楚,他聽得懂。」

「醫生療法」的大師

齊利希堅信,關愛和親近在醫療上也是起關鍵作用的。急救站的警報又拉響了,這是今天的第三次急救任務。一個男病人有過敏反應,估計是藥物過敏。齊利希趕到現場後,毫不猶豫地走近病人,觸碰他的身體。「最重要的是,向病人傳遞一種訊息,讓他感覺到:醫生在這兒,一切都會好轉的。」事後她解釋道。果真管用,病人的呼吸平穩多了。「我們稱之為醫生療法,」齊利希笑著說。

Gesichter Deutschlands DaZiP2
圖片來源: DW

父親去世近一年了,從那以後,沒人在家等她了。不過,她一點也不覺得孤單:籌劃和丈夫的下個假期如何度過、準備下一個醫生研習班的講稿、等等,她總是有事做的。還有那些小刺蝟。還有鄰居。「我的門鈴是響個不停,雖然這附近還住著兩位醫生,但鄰居們有點事總來找我!」齊利希表示:「做醫生的,沒下班的時候,你全天二十四小時都是醫生。」

文稿: Luna Bolivar Manaut
責編: Matthias von H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