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德語媒體:贏得太空競賽 方能贏得體制競賽

文山 摘編
2019年7月20日

《西南新聞報》認為,如今的西方依然需要阿波羅登月那樣的超級工程,從而贏得與中國的新冷戰。《南德意志報》則抨擊西方科技企業蒐集公民個人數據,認為這種行徑堪比中國的全面監控制度。

https://p.dw.com/p/3MQ8o
China Mond-Rover Jadehase 2
中國的嫦娥4號,是人類首枚在月球背面軟著陸的航天器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XinHua/CNSA

(德國之聲中文網) 烏爾姆出版的《西南新聞報》以"偉大的瘋狂"為題,刊發社論指出,雖然半個世紀前的阿波羅登月工程耗資巨大,被斥為政治形象工程,目的只是為了與蘇聯較量;但是在西方與中國的體制競賽即將開幕的今天,西方依舊需要這樣的劃時代之舉。

"按照今天的價格來算,當年的阿波羅登月工程耗去了1500億美元。這固然瘋狂,但卻是有意義的瘋狂。載人登月成功,激發了一場巨大的科技狂歡,此後的蘇聯再也無法扭轉科技落後的局面。"

"今天,我們是否能夠重演甘迺迪開啟的'太空競賽'?估計很難。至少在民主體制下,大家缺乏魄力、也缺乏激動人心的能力,這導致阿波羅工程這樣的壯舉不再可能。宏大、充滿雄心的政治目標,今天只會引發人們的狐疑,會被指責成'為了討好部分選民而損害大多數人的利益'。在這種氛圍下,許多利益團體應運而生,他們認為自己的訴求遭到了侵害,因此要阻止這樣的計劃。在德國,越來越多的大工程就是這樣趨於失敗的,更不用說登月這樣的遠大目標了。"

"然而,社會、或者說國際社會,恰恰需要這樣的遠大目標,方才能夠獲得大家的認可。要是歐盟沒能做到這一點,就必然會趨於失敗。"

"在體制競賽中,民主政體如今正愈發地處於守勢。中國這樣的威權體制,已經下令沖向未來。面對這一局面,西方、尤其是歐洲卻仍然在猶豫不決。如果我們想繼續存在,就必須證明我們的勇氣,重新去摘星攬月。"

China - Die totale Überwachung
中國的監控體系依靠人工智慧、面部識別等高科技圖片來源: ORF

慕尼黑出版的《南德意志報》以"中國竊聽者"為題,刊發評論指出,西方科技企業不斷侵蝕用戶隱私的行為,正在讓西方社會也墮落為中國那般的全面監控型社會。

文章開篇先盤點了谷歌、亞馬遜等眾多歐美企業大肆蒐集用戶數據的行為,指出當今世界已經形成了一個"數據產業",海量的用戶數據就是這個面向未來之產業的燃料。

"中國正在打造的社會徵信體系,憑借攝影探頭、人工智慧為民眾打分,分數將決定每個人的旅行自由、信貸額度、教育機會、職業前景。而在西方民眾的數據被大肆蒐集的情況下,對中國社會徵信體系的憤慨,就純粹是一種虛偽。不過,中國人是被政府強迫著進入全面的社會徵信體系,西方用戶則多少還有一點剩餘自由。在中國,這一體系被大多數人接納,而在歐美,仍然有那麼一群人在反對科技巨頭企業,他們的訴求甚至已經抵達了立法層面。"

"然而,西方與中國在這方面的相似性,依然讓人震驚。即便在西方,個人數據也會被輸入評分體系。比如,在美國的信貸體系中,一個在社交網路上對電吉他感興趣的用戶,就會獲得較低的信用評級分數。究竟是哪個50年代的腦殘設定了這種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參數?"

"還有一個區別:在中國,監控體系是公開宣告、咄咄逼人的。每個人都知道,不論是在街頭還是在網上,人工智慧處處監視。而在民主國家,全面監控卻是悄悄的。正是這種狀況,導致民主國家難以推行制約手段,因為這種手段被認為是緊急時方可採用的防禦措施。當整個產業都彷彿間諜機構那般悄悄行事時,出台法律去制約他們就會極其困難。"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