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德語媒體:谷歌返華逐利 忘義何錯之有?

文山 摘編
2018年8月3日

本周有消息稱,網路巨頭谷歌將以「刪節版」搜索引擎的形式重返中國市場。雖然該消息尚無法獲得證實,周五的眾多德語報刊依然就此刊發了評論。

https://p.dw.com/p/32ahW
China blockiert Google Dienste vor dem Tiananmen Jahrestag Firmensitz in Peking
谷歌北京分公司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國之聲中文網) 瑞士《新蘇黎世報》以"谷歌進入中國市場將付出高昂代價"為題,刊發評論指出,火爆的中國市場正吸引越來越多的美國科技企業前往中國,但是這些企業可能因此在美國本土市場蒙受嚴重的聲譽損失。

"火爆的中國網路市場現在有著7.5億網民,谷歌是不是應該在那裡做生意?2010年,谷歌創始人之一布林(Sergey Brin)給出的答案是:不。當時,谷歌也宣佈退出中國市場。布林當年明確指責了中國糟糕的人權狀況,並將中國體制與他本人曾親身體驗的蘇聯極權體制進行了比較。在2010年谷歌退出中國之前,該公司曾因迎合北京當局需求對搜索結果進行過濾而在美國國內受到了持續的批評。"

文章接著指出,如今接替布林擔當谷歌總裁的皮查伊(Sundar Pichai)似乎正在重新接近北京,而包括蘋果、臉書在內的其他美國網路企業也頻頻向中國示好。

"儘管中國市場看上去非常有利可圖,但是,西方企業如果考慮了所有因素,就會發現他們會付出高昂的代價。首先,他們必須向中國政府妥協,迎合中共的要求對其產品進行刪減、過濾、改動。即便如此,他們也難以擺脫中國當局的干預,而依然依賴北京的恩賜。其次,這些企業前往中國擴張,會引發內部員工的抗議。在矽谷的高科技企業內,持左翼政治立場的員工非常多,而且他們面對僱主時其政治立場也異常鮮明。就在不久前,在谷歌與美國國防部的合作問題上,谷歌員工迫使管理層承諾,今後不再簽署違反普遍人權規範的合作協議。重返中國擴張的計劃如何與這一承諾相容?一些谷歌員工正在社群網站上就此提出质疑。谷歌正在進行一場危險的游戲,冒著喪失員工忠誠度的風險。"

"而且,在美國政壇,中國也越來越成為敏感話題。就在6月底,多名參議員致信谷歌總裁皮查伊,批評谷歌與華為的合作。盧比奧參議員(Marco Rubio)本周三還問道,為什麼谷歌不能與五角大樓合作,而卻可以和中國政府合作?"

"由於中美貿易戰,兩國間的政治態勢還會進一步緊張。因此,這個問題愈發緊迫:如果考慮所有的因素,進入中國市場這一決策是否還劃得來?"

Microsoft Windows Google Symbolbild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新奧斯納布呂克報》的評論則以"這當然是審查,但是……"為題,認為這不過是一家跨國企業主動遵守當地法規而已,談不上什麼醜聞。

"汽車廠商在外國市場銷售汽車,必須要遵守當地的相關法規,比如廢氣排放標準。德国大眾汽車已經在美國市場有了痛苦的經歷。谷歌的搜索引擎,又憑什麼不應該去遵循這一簡單的市場法則呢?如果這家美國巨頭想要進入7.3億網民的巨大市場,就必須遵守中國的規則。在阿聯酋等國家,情況也沒什麼兩樣:那裡也有許多搜索結果因宗教原因而被屏蔽。"

"這當然是審查,在一個理想的世界中,這當然絕不應該存在。但是,既然我們的世界就是這副樣子,那麼不同的國家就有不同的自由尺度和不自由尺度。這絕不是說,自由民主國家就可以不再堅持去捍衛公民自由、人權標準。但是,平心而論,要是中國用戶或者阿聯酋用戶無法使用谷歌,又能有什麼益處呢?完全沒有。在逃稅、侵犯著作權等問題上,我們盡可以批評谷歌,但是其重返中國卻並非批評的理由。"

烏爾姆出版的《西南新聞報》以"為什麼對谷歌的抨擊很天真"為題,認為如果要指責谷歌見利忘義,那麼西門子、戴姆勒等企業也同樣應該被指責。

"八年前,谷歌退出中國市場,並不是因為其宣稱的崇高道德動機,而是因為該公司覺得受夠了中國政府的指手畫腳。就像許多外國企業一樣,谷歌也受到了中國當局的不公平對待,受益的則是中國本土搜索引擎服務商百度。最終,中國駭客對這家美國網路企業的攻擊,成為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谷歌宣佈退出中國。"

"如果現在谷歌重返中國的消息是真實的,那這更相關於中國的權力,而非谷歌的道德觀念。這將意味著,即便是來自矽谷、無所不能的網路巨頭,也無法承受放棄巨大的中國市場之後果。因此,對谷歌進行道德指責的做法是不公平的。要是公平的話,我們也應該用同樣的標準來指責西門子、戴姆勒等企業。"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