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語媒體:看看新疆!

張筠青(摘編)
2019年11月30日

近日被披露的新疆再教育營文件引起德語媒體關注。《明鏡線上》的評論認為,西方國家必須打破沉默,不能容忍中國侵犯人權的行為。《南德意志報》則指出,在中國政府越發專制的同時,德中的經濟羈絆卻越來越深。

https://p.dw.com/p/3U1CV
China | Uiguren | Polizei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Goa Chai Hin

(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明鏡線上》發表了一篇題為"看看新疆!"(Schaut auf Xinjiang!)的評論,內容指出,西方國家不應該容忍中國對維族的殘忍行為。

《紐約時報》數日前披露了一份中國政府內部文件,揭示了如何鎮壓新疆少數民族的具體政策。對此,《明鏡線上》的評論寫道,"在中國政權令人不安的一面中,其在新疆的做法是最令人發指的。它揭露了共產主義國家的本質,並將成為自1989年天安門血腥鎮壓以來,讓世界印象最深刻的中國形象。令人質疑的是,北京政府是否已經意識到,最近的報導對全球造成的衝擊。"

作者指出,西方國家的問題在於,應該如何對中國違法基本人權的做法做出回應,以及如何打破沉默。最關鍵的問題是,在政治和經濟上與中國有著緊密連結的歐美國家,如何對中國的穆斯林做出實質幫助,而不僅僅是口頭宣誓立場。

評論寫道,西方國家與正在崛起的世界強國中國之間存在一系列分歧和糾紛,從貿易戰、香港民主運動、中國的工業政策、網路營運商華為的系統安全性到南海主權爭端等,但新疆問題卻有所不同。"從本質上而言,新疆問題是價值衝突。北京對穆斯林少數民族的歧視和嚴厲強勢的壓迫,動搖了不可讓步的基本價值。在中國加入聯合國時簽署的《世界人權宣言》就對此明文做出規範。"

究竟西方國家該如何做出回應? 作者列出了幾點建議。"首先必須賦予新疆問題政治及外交重要性,如同其它中國議題。迄今只有美國政府做到這一點。歐洲政府首腦近期在訪問中國時,雖然'提及'維吾爾人受到迫害的問題,但只是粗略一提。"

"其次,歐洲國家必須更強力施壓,使其外交官員得以不受阻礙進入新疆,親眼看看截至目前為止只有少數記者在艱難條件下才能探訪到的情況。"評論寫道,香港民主運動的代表能在世界各地尋求支持,西藏問題在達賴喇嘛的奔走下一直沒有完全脫離人們的視野,但維吾爾人至今仍缺少具有代表性的發言者。

"第三,西方國家必須顯著提高北京侵犯人權應該付出的政治和經濟代價。例如對那些從新疆安全制度中獲益的公司做出進口限制,包括高科技企業大華、海康威視和科大訊飛。若糾紛升級,西方國家必須考慮針對性的出口管制。"

"強硬新疆政策所造成的後果毫無疑問不僅將由中國人承擔,西方企業也將受到波及。德國由於經濟上的羈絆,特別容易受到影響。但德國若聯合歐洲及美國夥伴,仍能構成龐大影響力。基於自身的歷史,德國比其它國家更有義務要全情投入。"

China 2014 Volkswagen in der Provinz Xinjiang | Werkseinfahrt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S. Scheuer

《南德意志報》周六一篇題為"與中國陷入困境"(Mit China in der Zwickmühle)的文章則從經濟角度切入新疆問題。文章指出,在習近平的帶領下,中國安全機構取得空前的影響力,北京領導層越來越專制;與此同時,德國經濟對中國的依賴卻在不斷加深。

"最近一段時間,許多企業領導人一想到中國,身體裡就有兩個靈魂在互相拉扯。德國經濟(尤其是那些在全球營運的公司)與正在崛起的全球最強勁經濟體緊密相連。最明顯的就是汽車製造業:大眾、戴姆勒和寶馬約有三分之一的車輛是在中國市場銷售。很長一段時間來,企業經理人只要專注營運即可。雖然中國是由共產黨執政,但是在經濟問題上仍然相當務實。但如今卻從根本上發生了改變。北京領導層越來越專制,對民眾的監控幾乎滴水不漏。安全機構在國家領導人習近平的任內擁有龐大影響力。"

作者指出,近期由多家媒體披露的一份名為"中國電文"文件,顯示出中國安全機構的影響力有多廣泛。文件內容曝光了中國政府在新疆大規模關押維吾爾人的規範。德國經濟界也因此受到震撼。

文章接著寫道:"目前德國經濟界多數認為,企業對大方向的政策不肩負責任。德國工業協會(BDI)的說法是:'當事情涉及企業力所不能及的法制和侵犯人權行為時,經濟界代表們的能力很快就觸碰到極限。這時就需要政策介入。'" 但德國巴斯夫集團董事會主席布魯德米勒(Martin Brudermüller)卻有不同看法。他對《南德意志報》表示,"作為經濟界代表,我們責無旁貸必須與中國領導人談論此事,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公開場合進行對峙無濟於事,反而會造成反效果。" 報導繼續援引布魯德米勒指出:"我們必須實事求是。中國已經深深融入世界經濟中。沒有中國,我們將無法解決氣候政策等未來挑戰。德國有數十萬的工作崗位就是依賴雙邊經濟關係存在。"                            

文章作者指出,汽車製造業就是一例。"全球沒有其它地方的電動車數量像中國這麼龐大。在自動駕駛方面,北京領導成正致力制訂標準。如果現在退出中國,從長遠角度看將會面臨大問題。"

該文最後引用了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副主任胡謐空(Mikko Huotari)的分析稱:"對於德國經濟,我們希望、能夠而且必須在中國積極活動。尤其是與未來前景有關的事務。中國是全球經濟的增長引擎。重要的是要實現透明度。"

摘編自其它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