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德語媒體:疫情能否是與中國脫鉤的時機?

文山(摘編)
2020年3月7日

新冠疫情全球蔓延讓許多反全球化人士高呼與中國脫鉤。對此,《新蘇黎世報》警告,西方工業界如果貿然撤出中國,將會蒙受重大損失。《法蘭克福匯報》則指出,全球化不應成為疫情蔓延的替罪羊。

https://p.dw.com/p/3Z1jy
China, Shanghai - Yangshan Deep Water Port
《新蘇黎世報》:"工業界缺乏中國之外的其他選項"圖片來源: Reuters/A. Song

(德國之聲中文網) 瑞士《新蘇黎世報》以"工業界缺乏中國之外的其他選項"為題,刊發評論指出,儘管在疫情之下許多行業的供應鏈都瀕臨斷裂,但是歐美企業依然不可能借此與中國脫鉤、將生產線搬回國內,因為中國工業在許多行業的地位都太重要了,絕非一朝一夕能被取代。

"中國快速崛起為經濟強國,長期以來,這一直讓部分西方人滿腹狐疑。不論是右翼民族保守派,還是左翼親工會人士,都常常會呼喊:'中國人不僅僅奪走了我們的就業崗位,還搶走了我們最好的企業'。如今,面對肆虐中國以及許多其他國家的新冠疫情,左右兩翼都覺得自己的立場得到了驗證:'我們早就說過,中國影響力增加得太多了,對世界其他地區的福祉構成了太大的威脅。'以及:'是時候減輕我們對中國的依賴性、加強國內生產能力了。'"

McDonald's in Peking
全球化 把中國帶上了飛速發展的道路(資料圖片)圖片來源: AP

作者認為,上述的反中言論或者反全球化言論,並不能代表歐美經濟界大多數人的觀點。即便是歐洲的中小企業,近年來也紛紛挺進中國,開拓購買力巨大的中國市場,也利用價廉物美的中國勞動力資源。文章指出,疫情消退之時,也會是"遠離中國"之呼聲消散之時。

"作為電子、汽車、機械製造、化工等行業的生產基地,中國的地位實在太重要了。中國已經形成了規模巨大的產業集群,在華經營的企業能夠受益於大量的原材料、上游產品,還能受益於眾多專有技術。這種產業集群效應難以在其他地方複製。況且,在當今歐美的許多行業,專業人才已經十分緊缺。"

"誠然,在疫情之外,中國自身還有一系列長期問題需要解決,比如環保挑戰,又比如生活水準提高所帶來的勞動力成本上漲。但是,即便這些因素造成中國製造成本上升,工業界也不會大規模撤出中國。而且,隨著自動化技術的不斷進步,中國許諾將繼續保持製造業的競爭力。因此,將這個巨大的國度剔除出去的想法十分幼稚。"

全球化:沒有回頭路

《法蘭克福匯報》的評論以"沒有回頭路"為題,也抨擊了借新冠疫情反對全球化的論調。作者認為,在人類歷史上,每逢災難,人們總是會尋找替罪羊,因此民粹主義者將新冠疫情怪罪於全球化也是必然會發生的事情。

"這種說法當然也包含正確的成分。現代生活方式、經濟模式助長了新冠病毒的傳播,讓中國之外的民眾也品嘗到了經濟後果。前些年的金融危機也不能只怪罪貪得無厭的銀行家,難民危機也不能只怪罪德國總理梅克爾,而同樣可以怪罪到全球化頭上:因為歐美雙方的銀行高度關聯、監管者及客戶都監督不力,因此造成了整個金融體系動蕩;因為全球化時代的民眾出行更頻繁、遠方的民眾只需要一部智慧型手機就能直接瞭解到西方的富足,所以許多難民踏上了前往德國的征途。"

"西方花了好幾十年才認識到,全球化也有輸家。但是,這些輸家不僅僅在德國的南普法爾茨、英格蘭北部、美國的底特律。全球化的世界極其高效,但也極其易受傷害。全球化不是一輛慢悠悠行駛的老爺車,而是一輛超級跑車,路面稍微有點不平就能掀飛這輛超跑。而現在的新冠疫情,就是此前誰都沒有預料到的路面坑窪。"

作者認為,全球化這輛超級跑車,現在絕不能調轉方嚮往回開,只能略微減速通過前方的狹窄彎道,各國央行、經濟主管部門近日紛紛出台的刺激政策就說明了這一點。

"所以,新冠疫情危機給我們帶來的教訓之一便是:這場全球危機也是全球化代價的一部分。這種代價無法完全避免,也沒有特效藥,政府必須明白這一點,並且坦誠地告知民眾。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在危急時刻依然保持冷靜的頭腦。而帶給我們希望的,也正是全球化自身。全球化天生就是促進創新與進步的,它將繼續改善生活水準,雖然它也永遠不會完美。從前的那個互相分隔的世界不應該重現。其實,從前也有瘟疫,也有災難,但是當時的世界根本不像如今這般有著良好的應對措施。"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