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歐洲

德語媒體:為何中國沒有第二波疫情?

王凡(摘編)
2020年11月2日

德國等歐洲國家正在經歷新一輪嚴峻疫情,公共生活再次停擺。這時,一些德國媒體將目光轉向中國:為何中國迄今沒有出現第二波疫情?全球最早爆發疫情的武漢,如今怎麼樣了?

https://p.dw.com/p/3klpb
China Qingdao Coronavirus Massentest
在山東青島,當局在5天內完成了對千萬人口的核酸檢測圖片來源: Li Ziheng/Xinhua/picture-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數周以來,中國官方通報的新冠感染數字都處於很低的水準,也沒有新的死亡病例。面對諸如最近發生在新疆的新疫情,當局做出迅速反應,進行局部封鎖和大規模測試」,德廣聯一篇題為《為何中國沒有發生第二波疫情》的文章在開頭這樣寫道。

 對於中國的成功秘訣,文章總結道:「立刻檢測,不要等到人們出現症狀,嚴格隔離感染者和病患。通過這些手段,中國迄今看來有效地阻止了第二波疫情。此外,中國也仍然在執行入境限制,入境後必須在特別指定的飯店進行兩周的嚴格隔離。」

文章同時指出,在中國, 「當局所擁有的控制和干預力度,是西方民主國家無法想像的。在諸如追蹤感染源等問題上,完全無需顧忌個人權利自由和數據保護的問題」。而且,即便是在數百萬、上千萬人口的大城市,局部封鎖或者管控起來也是立竿見影。同樣有所幫助的還包括幾十年來活躍於社區生活中的居委會。

「此外,自今天春天以來,中國已經系統地擴大了新冠病毒的檢測能力。每百萬人口要求有一個城市檢測中心,如果當地爆發疫情,每個檢測中心每天能進行多達3萬測試。其中的要求還包括,每一輪檢測要在一周內完成。」

在最後,文章還給出了另一個重要原因:「中國人民很配合。「」在經歷了非典和禽流感後,很多人懂得保護自己的重要性。在中國,人們不會針對口罩的利與弊進行爭論。人們一般也不會質疑國家的防疫措施,人們對政府的信任度很高。」

「(在中國)普遍看法是生命最可貴,其意義重於自由和數據保護。而且去法院起訴國家措施或者為此而抗議,也是根本不可能的。」

「武漢一夜」

德國《明鏡周刊》網路版11月2日發布題為《武漢一夜》(One Night in Wuhan)的文章,作者Georg Fahrion講述了自己在後疫情時代武漢的見聞。

「在德國的酒吧、餐館不得不閉門謝客的時候,在這個曾經的疫情中心,這些早已重新營業。不過,之前的封鎖還是給這座城市及其景象帶來了改變。」

BdTD | Coronavirus | China Wuhan Menschen feiern Normalität auf Musikfestival
在武漢,社會生活已經恢復正常,圖上人們正在參加音樂節圖片來源: AFP/H. Retamal

一位22歲的音樂人對作者說,他最近才感到武漢的生活重新步入正軌。他說,今年9月樂隊疫情後第一場演出時的情景還歷歷在目,「那種感覺很矛盾。我很興奮,但也異常緊張,因為我們已經那麼久沒有登台了。不過一開始表演,我就忘記了這一切,而開始享受那一刻」。

另一位酒吧老闆則表示,四月和五月的客流量比以往要大,「人們當時有這種需求,想要聚在一起,分享彼此的故事」,「我並沒覺得,人們比以前喝更多的酒,但他們想要更多地分享、互動,把手機放到了一旁」。這位老闆用無奈又不屑的語調地說,以前世界上沒人知道武漢在哪裡,現在都知道了。「我們的員工都來自這裡(武漢)。我們知道了,維系我們的是什麼」。

身在武漢的作者Georg Fahrion寫道,「這些天來與這座城市裡很多人的對話都讓人有這樣一種感覺:我們武漢人沒有過錯卻承擔著污名,但這並不會讓我們感到羞愧,恰恰相反,我們將其視為我們身份認同的一部分。這是一種退伍軍人的感覺——只有在遭遇了相同事物的人中才能找到真正的理解」。

生活在武漢的一位德國教授說,即便封鎖解除後,很多武漢人一開始對於回歸社會生活還是有所顧慮的——直到政府後來決定兩周內對武漢1100萬人口進行檢測,「那之後,這座城市明顯放鬆下來了」。這位德國教授還把解禁後他第一次與家人外出就餐的時間在日歷上標記了出來,那是在六月。

「這或許是武漢讓人們明白的:在當局宣佈戰勝病毒時,昔日生活不會一蹴而就地恢復。這更像是一個漸進的不斷摸索的過程,並非所有人都能以同樣的速度前行。一些舊的東西留下來了,一些新的東西湧現了,而一些改變將持續下去。」

摘編自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0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